日期:[2018年07月30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1]
“倾听随迁老人的心声”系列报道之“融入”

“互联”多多益善才能战胜孤单

  精神无寄托、代际冲突、观念冲突……在诸多问题面前,随迁老人如何突破,做到外安身、内安心,这是社会和个人都要考虑的。这不,除了带娃、做饭、洗尿布、看电视,少部分随迁老人也找到了“老有所乐”的出口,他们和周围“同爱好”“同境遇”的老年人建立联系,努力让随迁生活增加“老街坊”的味道,他们还把这种方式叫做适用于随迁老人的“互联”养老。
  一个牌局聚起外乡人
    7月21日8时刚过,家住太原市太钢26小区72岁的白淑芬干完家里的活计,就拿起放在鞋柜上的两副扑克出了门。
    她步履匆匆下了楼,向小区外走去,边走边说:“今天孙子起得晚了,所以我也迟到了。”十几分钟后,白淑芬就到达了太钢俱乐部。刚进大门,她便向一个石桌方向招了招手。此时,已经有三位老人等在那里,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大喊:“老白,快点。你这向来早到的人,今天怎么迟到了?”白淑芬只好一边小跑一边解释。
    等待的三位老人被白淑芬称为“老牌友”。他们都住在太钢俱乐部附近,年龄在65—73岁之间。和白淑芬一样,他们都是从各地到太原帮儿女带娃的随迁老人。
    四人坐定后,白淑芬说:“接着昨天的继续打,我家打6,你家打8,现在轮我家打了。”
    玩了没多久,牌桌旁就陆续围过来六七位老年人。其中两位是“预定”的“候补队员”。闲聊后发现,大家都是随迁老人,另外几位便也加入“候补队员”行列。66岁的王友昌兴奋地说:“我来这儿半年多了,终于找到‘组织’了。”随着“围观群众”不断成为“候补队员”,现在,这个扑克小团队已经有18人了。
    白淑芬是两年前从运城到太原带孙子的。当时,从平房搬到楼房的兴奋劲维持了不到半个月,白淑芬就有了打道回府的想法。“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街坊,特别不适应。而且,每天看到别的老头、老太太都成群结队地在一起说笑、玩耍,让我更加想念我的那些老街坊。”白淑芬告诉记者,可她把想法告诉
    儿子后,却遭到了儿子
    的反对。儿子提醒她,周
    围像她一样的随迁老人
    很多,可以结交一帮子新的朋友。
    那天后,白淑芬每天都会到太钢俱乐部遛弯。一天晚上,她在看别人打扑克时发现了同样默默围观却看得津津有味的王友珠,便主动打了招呼。一聊才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点:都是随迁老人,喜欢打扑克,在这儿没有朋友。从那天起,她俩便天天在太钢俱乐部看打扑克。“时间长了,我们俩就商量,希望再找到和我们一样喜欢打扑克的随迁老人,凑成一个牌局,能一起消遣,排解孤单。”
    现在,他们这些有共同爱好的外乡老年人聚集在一起,不仅仅是每天上午在一起打扑克,有时还一起逛街、聚餐、旅游……“多亏白淑芬把我们聚集在了一起。现在,孤独感已经很少来找我了。”王友珠说。
    儿女做推手帮助老人“随遇而安”
    为照顾外孙,今年60岁的白桂花4年前从霍州随迁到了太原。她操着一口外地口音,想找社区里的人搭话,可总有些放不开。“但一直憋着也不是事儿啊。”白桂花的女儿刘丽丽说。
    刚来太原的第一年,看到母亲每天在家里打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去邻居家串门,显得很是孤单,刘丽丽非常心疼。去年,孩子上了幼儿园,母亲的时间也充裕了起来,却依旧和过去一样,只是在家待着,没有一点“老有所乐”的幸福。为了让母亲能尽快找到同伴,刘丽丽想为社区里像母亲这样的随迁老人建立一个“随居而安”融合小组。于是,刘丽丽主动联系了社区舞蹈队的队长。“巧的是,队长也是随迁老人,她非常赞成我的想法,说她也正想召集一些有相似经历的老人,结个伴儿。”刘丽丽感到很惊喜。
    随后,舞蹈队长就在社区群里发出号召。没想到,不仅老人们支持,老人的儿女们也是一片叫好。白桂花说:“过去在老家,出了大门就能找到说话、织毛衣、打麻将的人。来了太原,出了门基本成了哑巴。我以为这几年我就得这么熬着过了,没想到女儿这么上心。”
    为了帮助母亲迈出第一步,今年3月的一个周末,刘丽丽在群里向社区的随迁老人发出邀请,请他们来家做客。那天一大早,白桂花怀着忐忑的心情坐在家里等。随后,有13位随迁老人敲开了家门。他们有的是被儿女送来的,有的是自己找上门来的,有的是被舞蹈队长拉来的……第一次见面,他们从自我介绍聊到带娃经验,好不畅快。“像我们这类老人,可能是压抑的时间太久了。尽管是刚认识,也觉得有聊不完的话题。”白桂花告诉记者,那天她们从8时聊到了12时。
    那之后,这种“聚会”成了常态,每周至少要活动一次。从互相认识到结伴买菜,从唠家常到一起旅游……很多随迁老人通过加入“随居而安”融合小组,有了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区的热情,对融入新环境也更有信心了。
    “内”“外”兼修让随迁老人“老有所安”
  “我心安处是故乡”,随迁老人最怕的就是心不安、在他乡的感觉。山西大学社会科学院教师王芳表示,随迁老人要老有所“安”,要内安其心、外安其身,这需要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前者强调孝亲敬老的代际反哺,后者重在破除医养分离的制度问题。
    从孝亲敬老的代际反哺来说,儿女应该给随迁父母有足够的关爱。多一些包容、忍让、陪伴和理解;多挤出一些时间和父母聊天;多带着父母外出逛逛;偶尔送老人一些礼物,让老人有获得感。如果能抽时间带着父母回老家看看,老人会有一种更心满意足的快乐。
    从破除医养分离的制度问题来讲,如今,我省已经取消了老年人的退休人员认证手续,不让繁琐的认证扰民,让带娃老人能够更好地享受温馨的晚年生活。除此之外,我省异地结算的实现,也解决了随迁老人在外就医可用医保报销的难题。随迁老人不必再为养老金的领取、认证而担心了。
    除了外部帮助,老人也应该主动去寻求快乐,如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外出交友,通过谈天说地倾诉心中的不快;根据自身身体条件适当做些运动,体会流汗的快乐;通过读书读报丰富自身的知识,提升境界;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兴趣、爱好,通过自学或加入团体丰富自己的生活,从兴趣培养中找到更多乐趣。
    只有内安其心和外安其身都实现了,才有可能让随迁老人真正得到“他乡作故乡”的幸福感。晨报记者乔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