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6月13日] -- 生活晨报 -- 版次:[A9]
生活提示

敲个门“借人情”找到老年好伙伴

  北京宝钞南社区的“知心街坊话疗”小组刚过了一岁“生日”。1年来,“话疗专家”、65岁的范敏敲开了一扇扇紧闭的门,帮着独居老人找朋友。
    在一次次的“话疗”中,范敏发现,很多人缺少朋友是因为不会聊天,不敢说话。她把自己总结的“说话之道”分享出来,详细到如何敲门,如何问候,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敲门敲三下最让人舒服
    范敏是个“话痨”,说话方式让人很舒服。她曾在学校工作了很多年,跟学生和家长打交道,练就了“三寸不烂之舌”。
    在她居住的社区,生活着许多孤寡老人,他们因为退休早,又不会玩微信,与社会严重脱节,常年不愿出门,几乎快失去语言能力。当他们有所求时,也不敢去敲邻居的门。
    敲开门确实是件难事。多次实践下来,范敏总结出,敲门要敲三下,“敲一下一般不会开门,咚咚两声也不合适,敲三下最让人舒服,敲久了有点催促的意思”。
    等到对方开门时,范敏会面带微笑地介绍:“我是住哪一栋的邻居,我能进来吗?”在她口中,80岁以下的统一叫大哥大姐,八九十岁的人才叫大妈大叔,“把人叫老了,他们心里不舒服”。范敏强调,很多细节也要注意,事先换身干净衣服,进门前问一句“要换鞋么”都会让人觉得很舒服。
  问候花心思别老是“吃了吗”
    很多人坐在人堆旁,总是沉默不说话,范敏发现,这些人大多是不知说什么。
    “不要冷冷坐着,先给身边人一个微笑。”范敏说,接下来可以适当问候身体,“哟,您身体挺好啊!”“我看今天您气色真不错啊!”再次见面时,不要老是“吃了吗”,可以是“锻炼回来啦?”“买了早点啊?”这些问候更能发散开,可以接着聊“去哪里锻炼了”“买了什么好吃的”之类的。
    范敏还发现,退休领导很难找到朋友,多半是因为说话语气带着“架子”,“首先说话音量要放低,说话不要总是‘嗯’‘啊’的。‘你这个’‘那个’的口头禅也要少出现,不要给人隔阂感”。
    “有时候唱比说好。”范敏说,展示才艺能散发个人魅力,建立自信。84岁的辛士爽年轻时多才多艺,年老后不爱和人交流,一个朋友都没有。后来,在小区一场文艺汇演上,辛士爽演唱了一首歌,朗诵了一首诗,在现场引发轰动。之后,他只要出门,都有人主动跟他打招呼,很快结识了两个朋友,3个老人常聚在一起唱《智斗》。
  通过“借人情”建立互动
    如果在日常接触中,遇到想要交际的人,该怎么做呢?范敏建议,可以通过借小东西建立互动,“就像钱钟书在《围城》里讲,最好的恋爱方式是借书,因为有借就有还,这样就有了来往”。
    比方说,家里正要炖肉,缺一块姜或一段葱,这时候就不要怕打扰邻居,轻轻敲个门,“张妈,我家里炖肉,能不能借段葱?”
    还可以主动帮他人做点事,如对方不在家帮忙收快递,等人家回来碰见了,告诉一声:“快递我帮你收着了,你上我家来拿就行!”
    范敏说,邻居朋友间建立人际关系的方式,就是互相“借人情”,“麻烦别人一次,适当时还回去,一来一往,互动就多了。但最好不要借钱”。据《快乐老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