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02月14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7]

我省大同为何成为“极寒之地”?

  2月8日凌晨,受极端寒潮影响,位于北纬40°附近的我省大同市云州区气温骤降至零下28.2℃,竟然比同期北极点的温度(约零下25℃)还要低!
  冬天的北极圈向来是极寒之地。为什么远在北极圈外的大同,温度竟然比北极点还低?

  ■地球热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
  地球温度的变化主要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在地球上,随着纬度的增加,太阳直射角减小,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也逐渐减弱。因此,从赤道到两极,温度逐渐降低。尤其是在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气温通常低于零下20℃。
  如果仅考虑太阳辐射的因素,北极圈内的温度理应是北半球冬季全球最低的。然而,现实远比简单的单一因素影响要复杂得多:地理环境、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决定了地球地表温度的分布。

  ■地理因素:内陆高原的“冷库效应”
  在地球上,陆地被广阔的海洋所环绕,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是影响气温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陆地的比热容比海洋要小得多,这意味着陆地的温度变化比海洋更为剧烈。
  大同位于海拔约1000米的高原盆地,这种高纬度、高海拔的内陆盆地地形,使其成为冷空气的天然“蓄水池”。每年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带来的干冷空气长驱直入,并在盆地内滞留堆积。由于盆地的封闭性,冷空气容易在低洼地带积聚,造成地面气温剧烈下降。

  ■极涡分裂:冷空气南下的“遥控器”
  除了地理因素之外,此次大同遭遇极端低温天气还与极涡分裂现象有关。
  极地涡旋(简称为极涡)是位于极地上空的低压系统,它通过逆时针旋转的气流将冷空气“困”在极区,阻止其向南扩展。但当极涡发生分裂时,冷空气就能突破束缚,向南蔓延,侵袭中纬度地区。
  极涡分裂引发的寒潮,往往具有极端性。2021年1月的极涡分裂引发了一次广泛的寒潮事件,影响了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美国的得克萨斯州,经历了自1989年以来最严重的寒潮事件,气温降至零下18℃以下。当冷空气从极区南下时,北极点反而因极涡分裂南下而短暂升温,出现“此消彼长”的温差现象。这也是为什么大同的温度会低于北极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2月6日前,大量暖空气从西伯利亚进入北极,把极涡“挤”了下来,使得极涡内的冷空气开始“暴走”南下,导致了中纬度地区的极端低温。从2月6日凌晨开始,我国东部地区经历了强烈的寒潮大风事件,气温骤降至冬季最低点。此次寒潮波及了整个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山西大同,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的低温天气。

  ■气候变化:北极变暖的“蝴蝶效应”
  在近期国内出现的极端寒潮事件中,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升高,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愈加深远。尤其是北极地区,温度升高的幅度远超其他地区,这一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北极放大效应”导致南北温差逐渐减小,进而影响了全球大气环流模式。中纬度地区高空的西风带,是在北极极涡外环绕全球一周的强大气流,它是由上升的赤道暖空气在向两极运动过程中受地球自转影响而偏转形成。
  西风带就像是地球大气环流中的一根“皮筋儿”,松紧程度取决于赤道和极地之间的温度差。当温差较大时,西风带流动较强,冷空气被束缚在极地。而随着全球变暖,南北温差减小,西风带环流变弱,这根“皮筋儿”变松了。当暖空气北上或极涡分裂南下时,冷暖空气的南北交汇现象会变得更加剧烈。西风带上大尺度波动的增强,会使中纬度地区的天气过程变得更加极端,并且持续时间更长。 陈可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