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千年:元宵节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这一天,“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天街争唱落梅歌,绛阙珠灯万树罗”的满城灯火,是延绵千载的中式浪漫。
岁月骛过,山陵浸远。灯与火,作为元宵佳节的主要节俗标志,让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呈现出一派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景象。
在璀璨灯火中,让我们探寻元宵节的文化根脉。
庭燎开启灯俗之源
每逢元宵佳节,朔州市怀仁市居民先取煤块逐层码放,垒成塔状,再用柴引燃。民间将此称之为“垒旺火”或“笼旺火”。
旺火点燃后,火苗从缝隙中喷出,景象壮观。他们围着旺火,正反各转3圈,祈求一年平安健康、兴旺发达。
正在“非遗小镇·王琼故里”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刘家堡村举行的第四届“堡里有年味·回村过大年”民俗花灯会,游客们围着旺火祈福。浓烈的烟火气,给予了每一个人振奋向前的力量,也点燃了新一年的无限希望。
有学者认为,“垒旺火”脱胎于上古时期燔柴升烟的祭天仪式。祭天,是天神崇拜的表现形式,古时只能由“天子”主持。据载,先民所祭之天,称为天帝、上天,是他们心目中的至上之神。
火,被先民视为兴旺的象征。因此,他们以燎祭为祭天礼仪。较早的祭天仪式,见于先秦典籍。《诗经·大雅·生民》就有“载燔载烈,以兴嗣岁”的记载。在古人看来,柴燃烧当中升腾而起的烟为天帝享用,火的亮光照亮夜空还可取悦天帝。西周时期,名曰“庭燎”的礼制已经形成。庭燎即先民将松、竹、苇等捆扎成束且浸以油膏制成的大烛立于庭院,点燃祭天。《诗经·小雅·鸿雁之什·庭燎》记载了周天子庭燎、诸侯前来观礼的景象,并有“庭燎之光”等诗句。
庭燎之光,开启了元宵节的灯俗之源。
祭天仪式走向民间
斗转星移,时光的脚步行进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推行《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又将“夜”称之为“宵”。“一年明月打头圆”,正月十五作为一年中首个月圆之夜,逐渐被古人赋予更多的特殊意义。他们开展祈福、祭祀、庆祝等活动,使得正月十五具备了成为节日的条件。
很多人想问,原本是燔柴升天的祭天仪式,为何会向灯节的方向演进?答案应从汉武帝时期祭祀太一神的活动中寻找。
在此期间,祭祀太一神的活动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太一神,又称“泰一”“太乙”,是我国传统神话中的天帝。活动中,朝廷在甘泉宫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太一神。这项活动,既是庭燎的传承,也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帝的先声。
需要说明的是,庭燎从柴烧之火演化为灯火,是为了方便、经久。由于改用灯火,可通宵达旦地举行祭祀,便悄然滋生出观赏、娱乐、欢庆的节日元素。
谈及灯节的来源,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常嗣新另有一番解释。他认为,正月十五灯节的形成与道教、佛教有关。
东汉,汉明帝崇佛,下令正月十五夜晚在皇宫和寺院里“燃灯供佛”,并令士族庶民都挂灯。至此,宫廷燃灯祭天神的礼仪,开始向民间流传,逐渐成为全国性的习俗。
道教则将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上元节,是天官赐福之日。人们纷纷燃灯祭祀天官,祈求全年平安、万事顺遂,为上元节演变为元宵节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
元宵行乐始盛于此
南北朝时期,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习俗已经形成。“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梁简文帝撰写的《列灯赋》,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期间张灯结彩的美好景致。
这一时期,尽管百姓无法像贵族一般纵情享乐,但非常重视元宵佳节。北朝百姓有“打粪堆”的习俗,南朝百姓做美食迎接神仙“紫姑”。
隋朝不仅收拾了持续三百余年的大乱局,还让元宵演变为全民狂欢的节日,隋炀帝杨广允许元宵燃灯的同时,还以朝廷名义出面组织规模盛大的娱乐活动。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就“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的场景,写下“今人元宵行乐,盖始盛于此”的感叹。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隋朝的覆灭,让洛阳城中如此声势浩大的庆典,被打上奢侈无度的烙印,并警醒着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直到唐高宗李治继位,带有宗教色彩的节俗活动才日趋增多。
唐中宗时代的上元节,属于大唐的狂欢盛典。士农工商各阶层人士,在灯火通明中,尽情嬉笑娱乐。
狂欢的盛景,引发了文人墨客无限诗情。唐朝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所写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诗句,道出了京城长安的情景。
到了唐睿宗时期,上元节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唐睿宗之子李隆基继位后,将上元节确立为“法定节假日”。起初,上元节假期仅有1天,后被改为3天。
“九衢万户灯光里”
“是人都去看灯。”宋代话本《小夫人金钱赠少年》如此描写上元节。由此可见,宋代的元宵节,盛况有增无减。
在宋代初年,元宵节假期只有3天。不久,朝廷就将假期延长了两天。通常,帝王还会亲登御楼宴饮观灯。
宋室退居临安后,上元节依旧是花灯如昼。最为恢宏者,当属“鳌山”。鳌山又叫灯山,以花灯层层堆砌,形如巨山。
时光流转,历史的车轮驶入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时,对元宵赏灯大力支持,将燃灯时间从3天增至8天。此后,他又规定“放灯十日”。
不能不提的是,明代是“鳌山灯”形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今北京)后,让人在紫禁城午门外扎了一座巨大的“鳌山万岁灯”。元宵节期间,官民都能到午门观赏此灯。
清代时,元宵灯节达到极致,民间灯会盛行,还有烟花助兴。
时至今日,元宵灯会依然很兴旺。每年元宵节前后,举国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城镇无论大小,乡村无论远近,都要张灯结彩,争放异彩。
以今年为例,从第四届“堡里有年味·回村过大年”民俗花灯会到2025年“‘我们的节日·春节’平遥中国年”横坡赏灯会,从2025太原古县城“非遗中国年,锦绣太原城”花灯会到2025年“大同年·大不同”大同古都灯会,无处不是灯的海洋。人们呼朋引伴,穿行其中,尽享欢愉。
灯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形式与内容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所变化,但蕴含的情感从未改变。那些灯火,寄托着华夏大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记者 梁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