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元宵要适量怡情养性赏花灯
●元宵虽美,适度为佳
元宵(汤圆)由糯米制成,糯米性温味甘,归脾、胃、肺经,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之效,对虚寒体质者颇为适宜,能温养脾胃,增强运化之力,改善脾虚所致的食欲缺乏、腹胀便溏等症状。但元宵多含油脂、糖分,过量食用易生痰湿,导致脾胃积滞,引发恶心、呕吐、胃脘胀满等不适。
健康人群一天食用元宵3—5颗为宜,老人、儿童或消化功能弱者应酌情减量,可选择素馅、小个头的元宵,还可搭配山楂、陈皮等消食茶饮,如取山楂5克、陈皮3克,以沸水冲泡代茶饮,借助山楂消食化积、陈皮理气健脾之效,促进消化、解除腻滞,减轻脾胃负担。
●起居有常,养精蓄锐
元宵节处于冬春交替之际,气候变化多端,阳气渐升但寒气未尽。此时应早睡早起,遵循自然阳气生发规律,夜晚亥时(21时—23时)入眠,以助胆气生发,涵养阳气;清晨卯时(5时—7时)起身,舒展肢体,激发身体活力。中医认为,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互呼应,此时顺应天时能更好地调养身心。
日间阳光和煦时,可外出散步、晒太阳,尤其是晒背。督脉循行于后背正中,为“阳脉之海”,日光浴能温煦督脉阳气,驱散周身寒湿,增强机体抵抗力。但要注意避风防寒,以防风邪、寒邪入侵,引发感冒等疾病。
居住环境也很关键,室内要保持温暖干燥,常通风换气,减少病菌滋生。衣着应根据气温增减,遵循“春捂秋冻”原则,不可骤减衣物,重点护住头颈、腰背、足底等阳气易泄部位,老人、儿童可佩戴围巾、帽子,穿厚底鞋,以防范寒邪入侵。
●喜乐有度,疏肝理气
元宵节的热闹氛围易使人情绪高涨,适度喜乐有益身心,能使气血通畅、脏腑调和,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言:“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然而,狂喜过极则会伤心耗神,引发失眠、心悸、头晕等不适。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节日期间要注意情绪平稳,避免因琐事动怒、焦虑,以防肝郁气滞,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进而导致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
可借传统习俗怡情养性,如赏花灯、猜灯谜,在文化熏陶中舒缓心情,使肝气条达舒畅。若觉情绪烦闷、胁肋胀满,可试试简易疏肝法:双手相叠,掌心贴于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顺时针轻柔按摩5—10分钟,配合深呼吸,吸气时提肛收腹,呼气时放松。膻中穴为气会,按摩此穴可理气宽胸、解郁除烦,调节人体气机。
●动静相宜,气血畅行
晨起打太极是上佳之选,太极拳以掤、捋、挤、按等为基本方法,动作舒缓,刚柔相济,以意领气、以气运身,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补元气,增强心肺功能,且户外练习可沐浴晨光,助阳气升发。若无太极基础,八段锦、五禽戏同样适宜。八段锦的每一式都对应着不同的脏腑经络,能起到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能让全身得到锻炼,调养身心。
午后或傍晚,散步是简单易行的运动,饭后半小时后,漫步30—60分钟,步伐轻盈,双手摆动,可促进胃肠蠕动,消食化积,活络下肢气血。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不觉疲劳为度,避免大汗淋漓,以防耗气伤津,违背春季养生“养阳”的原则。
运动结束后,用热水泡脚15—20分钟,水中加适量艾叶、花椒。艾叶能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花椒可温中止痛、杀虫止痒,二者搭配能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消除疲劳。 记者 高慧娟 通讯员 贺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