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表里秀诗心一片丹——前贤咏晋留题译讲之十五
“巡狩”北疆的扬威健笔:隋炀帝杨广《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赋诗》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杨坚次子。杨坚于开皇元年,即公元581年,篡夺北周国柄,以所谓“受禅”之名建立隋朝,封杨广为晋王,任并州总管。开皇八年,19岁的杨广在几位大将辅佐下,率军南征灭掉陈朝,又平定了江南豪强叛乱,助父统一中国。开皇二十年,杨广率军前往今宁夏灵武地区抗击来犯的突厥获胜。同年,文帝废太子杨勇改立杨广,文帝驾崩后,杨广即位。
炀帝登基后,营建东都洛阳,开凿运河,大大推动了南北交流。同时确立官制,明定律令,改进文教,广搜图书典籍,编纂我国第一部官修方志《区宇图志》,尤其是首创“试策”取才,开启了延续1300年的科举考试初始模式。这些举措,均在历史上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炀帝还曾亲巡西域“陈兵讲武”,击败“吐谷浑”等获得广大土地,仿效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巩固了丝绸之路控制,甚至派兵过海两度示威台湾。
功绩背后难免劳民伤财——调发徭役动辄上百万人,导致无数家庭骨肉分离,死者累积,怨声四起。炀帝大业十三年,即公元617年,其亲姨表兄、坐镇太原的李渊乘机“起义”,攻入长安夺得政权。次年,炀帝被亲随宇文化及等人缢杀于江都,即今江苏扬州,死于非命。
隋朝初年时,北方突厥汗国分裂,东突厥归附隋朝。炀帝大业三年,东突厥启民可汗前来朝拜,炀帝竭尽豪华“大陈文物”示强。同年夏历4月,炀帝开始起驾“巡狩”北疆,率领甲士50万、马10万匹,入山西经雁门、马邑一线抵达古榆林郡,即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停留月余。8月初,又从榆林郡出发“历云中,溯金河”,就是穿过古郡云中,顺着内蒙古南陲由东向西的大黑河逆流东上。一路“旌旗辎重,千里不绝”,还特造能容纳“数百人”的“观风行殿”,下面安装无数“轮轴”,可以“离合为之”“推移”前进,“胡人惊以为神”,“每望御营”“十里之外”就“屈膝稽颡”膜拜不已,未久进入长城抵达“云中”。“云中”所指有多个地方,但炀帝从大黑河逆流东上又进入长城而抵达的“云中”,只能是南北朝北周时期设置的云中县,在今山西大同。东突厥归附后,隋文帝又在大同之南为启民可汗筑城居住。
炀帝到达前,启民可汗搭建巨型“庐帐”,即大蒙古包隆重迎候,炀帝驾到后“奉觞上寿,跪伏恭甚”“王侯以下”“莫敢仰视”。炀帝“大悦”,赐可汗“金瓮”与“锦彩”等物,他人也均获厚赏。宴席间,炀帝留下了这首踌躇满志的扬威之作《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赋诗》。
《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赋诗》
鹿塞鸿旗驻,
(旌旗凛然的仪仗霎时间排满边塞,)
龙庭翠辇回。
(北国的大地迎来了御驾的巡回。)
毡帷望风举,
(毛毡围拢的帷幔闻风飘举,)
穹庐向日开。
(穹庐仰望着太阳的方向款款张开。)
呼韩顿颡至,
(匍匐的可汗一步一步叩首而至,)
屠耆接踵来。
(部族的头领一轮一轮趋前朝拜。)
索辫擎膻肉,
(绾起长辫高高地捧出牛羊的鲜肉,)
韦鞲献酒杯。
(衣袖紧束的双臂托起敬献的酒杯。)
何如汉天子,
(堂堂的汉家天子自应有所恩赐,)
空上单于台?
(又岂能空着手儿登临这单于之台?)
注释
诗中的 “呼韩”,本指西汉时期前来招亲、娶走美女王昭君的匈奴呼韩邪单于,此处借指启民可汗,“屠耆”指启民可汗的部属。“单于台”据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在云中县“西北四十余里”。8月上旬,炀帝从这里辞别启民可汗,中旬进入宁武关,下旬26日到达太原。从行程时间判断,这个“云中”也绝不可能是如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托克托的旧称“云中”。
隋炀帝是位被推翻的君王,负面评价不少,但历史贡献也应予以肯定。其生前的“巡狩”各地,常被史家视作游山玩水,实际用意则多半还是为了张扬国威、震慑天下乃至稳固边陲。此间所赋的多篇诗作特别是“北巡”之作,每每劲健峭拔、霸气十足。写于山西的这一首,就充分体现其强势诗风的生动健笔。
制图 张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