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01月20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6]

警惕!孩子挤眉弄眼可能是抽动症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位家长最为关心的事情。然而,当家长发现孩子频繁出现挤眉弄眼的行为时,除了可能是孩子调皮捣蛋或者模仿他人之外,还可能是抽动症的一种表现。抽动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需要家长高度警惕。

  一、抽动症的基本概述
  抽动症(Tics)是一种不随意的、突然发生的、快速的、反复出现的、无明显目的的、非节律性的运动或发声。抽动不可克制,但在短时间内可受意志控制。该病症在儿童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男孩多见,起病年龄通常在3—10岁,尤其是4—7岁最为多见。抽动症的症状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轻或消失,但也有可能持续加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二、抽动症的主要症状
  抽动症的症状主要分为运动抽动和声音抽动两大类。
  1. 运动抽动
  简单运动抽动:表现为眨眼、皱眉、皱鼻、耸鼻、伸舌、舔唇、点头、摇头、耸肩、弹指等交替发生。
  复杂运动抽动:表现为较完整或较缓慢的抽动,如眼球的转动、面部的抽动而引起的某种特殊表情,肩臂或手足做出某种姿势,如突然伸手拍人、触碰家具、打自己身体或肌张力障碍姿势,如旋转、蹦跳、挺身或者弯曲腰腹部。
  2. 声音抽动
  简单声音抽动:表现为快速的、无意义的、单调的、重复的发声,如不断清嗓子、咳嗽,或者发出吭吭、啊啊等不自主的尖叫声。
  复杂声音抽动:表现为说出一些有意义的短句或更复杂的句子,也有的患者表现为重复、刻板的完整语句,甚至是污言秽语。

  三、挤眉弄眼与抽动症的关联
  孩子单纯的出现挤眉弄眼,并不代表就是患有抽动症。然而,如果这种行为频繁发生,且伴随其他症状,就需要家长高度警惕了。抽动症患儿常常会出现频繁的眨眼、挤眉等动作,这些动作通常是不自主、刻板的,且难以通过意志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挤眉弄眼的行为都意味着孩子患上了抽动症。这些症状也可能与眼睛疲劳、干涩、眼部炎症、过敏等原因有关。例如,患有倒睫或结膜炎的孩子,为了缓解眼部不适,可能会表现为挤眉弄眼。此外,一些孩子由于好奇心重或不良习惯,也可能故意做出挤眉弄眼的动作。
  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这些症状时,不必过于紧张,但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状况。如果挤眉弄眼行为频繁发生,且伴随其他症状,如耸肩、摇头、清嗓子等,就需要及时带孩子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诊断。

  四、抽动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抽动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抽动症与遗传因素有关,但遗传方式尚不明确,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全。此外,研究还发现抽动症与神经生化因素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患儿可能存在多巴胺活动过度、受体超敏、谷氨酸水平增高等异常。
  环境因素也可能对抽动症的发生产生影响。例如,应激、焦虑、疲劳、兴奋、感冒发热等因素都可能加重抽动症状,而放松、全身心投入某事则可能减轻症状。此外,药物(如中枢兴奋剂、抗精神病药)也可能诱发抽动症。

  五、抽动症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抽动症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症状、病史以及专业医生的评估。家长可以回顾孩子的成长过程,了解其症状的起始时间、发展过程、有无家族史等信息,以便为医生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抽动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避免药物副作用。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可以帮助孩子缓解焦虑、压力等情绪问题,以及调整行为习惯,从而改善抽动症状。
  心理治疗通常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旨在帮助孩子和家长正确认识抽动症,学会应对和缓解症状的方法。行为治疗则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放松训练等,旨在通过训练帮助孩子控制抽动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结语
  挤眉弄眼可能是抽动症的一种表现,但并非所有挤眉弄眼的行为都意味着孩子患上了抽动症。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这些症状时,应保持冷静,密切观察孩子的状况,必要时及时就医。抽动症的治疗需要家长、孩子和医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的治疗和关爱,帮助孩子克服抽动症带来的困扰,健康成长。 伍耀清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