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01月20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8]
山河表里秀诗心一片丹——前贤咏晋留题译讲之十四

士林“双璧”的兄弟诗作:王通《东征之歌》王绩《野望》

  张恒

  隋朝有一对祖籍太原,后移居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高士兄弟——卓越的教育家王通与文学大家王绩。在当时,两人堪称翘楚级人物。
  王通被称为隋朝“第一智者”,出生时其父占卜得卦,解为“上德而居下位”,仕途不顺却“能通天下之志”,遂名为“通”。王通果然幼龄“早慧”,熟读经史,稍长即满怀“四方之志”“慨然有济苍生之心”。隋文帝仁寿三年,即公元603年,20岁的王通特意“西游长安”“奏太平之策十有二”,文帝“大悦”但众“公卿不悦”,知“谋之不用”的王通悻悻而归。离别长安时所赋《东征之歌》成为传世诗作。
  《东征之歌》表达了夙愿破灭却无可奈何的心情。从此,王通隐居家乡潜心著述,成《王氏六经》80卷,同时授徒讲学,前来投师的“门人弟子相趋成市”。后来成为唐朝宰相的杜淹、温彦博、房玄龄等都是其学生。
  王通逝世后被弟子“私谥”封号,尊为“文中子”,杜淹还依照司马迁《史记》中记叙孔子的规格,冠名《文中子世家》为恩师作传。宋代编定的《三字经》中,已写入“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将其纳入与先秦荀、扬、老、庄诸子等同的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王通的孙儿是赫赫有名的“初唐四杰”之首、写下《滕王阁序》的王勃。
  王通之弟王绩同样颖悟异常,博闻强记,才气不逊乃兄,被誉为“神仙童子”。隋炀帝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首度举行科考,王绩应孝廉举试获“高第”排名,授官秘书省正字,成为我国科举制度最早的中榜者。但王绩生性旷荡,蔑视礼法,“不乐在朝”,自请外放为江南六合县丞。又因极度嗜酒,多次误事“妨政”遭到斥责,深叹“网罗在天,吾且安之”,就借口疾病“轻舟夜遁”跑回了家乡。
  唐朝建立后,王绩被征入京师,成为随时听候天子吩咐的“待诏”之一。有人问这差事“何乐”,王绩回答“俸薄”钱少,只有每天免费“官给”好酒三升“可恋”。上司“闻之”特批准“日给一斗”,被戏称为“斗酒学士”。王绩听说太乐署主官焦革“善酿”好酒,就一再请求任其下属,得以天天痛饮,焦革死去后,焦妻仍给他“送酒不绝”。后焦妻也死,王绩感慨“天不使我”长有美酒,干脆弃官隐居,再不出仕。
  在故乡黄河东畔高地,王绩“有田十六顷”,遂与雇工数人“种黍”“酿酒”、栽“药草”、养鸭子,自号“东皋子”,竟日纵情山水自娱自乐,“高情胜气,独步当时”。有官员来访一概“不答”,如有“酒邀”无论“贵贱”必欣然前往,一次能饮“五斗”,故自著《五斗先生传》,有《东皋子集》传世,诗作篇篇别具机趣,堪称上品。《野望》就是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为初唐文学开创标准五言律诗的第一篇章。

《东征之歌》

  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
(我为了报效国家远远地来到京畿,)
  忽逢帝王兮降礼布衣。
(一介平民突然间幸获王上的礼遇。)
  遂怀古人之心兮将兴太平之基,
(怀古训进良策最冀望振兴天下,)
  时异事变兮志乖愿违。
(却因了时事的异变而致大愿难遂。)
  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
(可叹啊吾道难行也只好低垂翅膀东归,)
  皇之不断兮劳身西飞。
(仓仓皇皇向着故乡可着劲儿西飞。)

《野望》

  东皋薄暮望,
(站在傍晚时分的河东高坡极目远窥,)
  徙倚欲何依?
(彷徨无定的心灵该到哪里寻找依归?)
  树树皆秋色,
(棵棵绿树都已是秋色萧森,)
  山山唯落晖。
(座座山峦只剩下落日的余晖。)
  牧人驱犊返,
(思家心切的牧人紧催着缓行的牛犊,)
  猎马带禽归。
(狩猎回还的汉子将禽鸟挂满了马背。)
  相顾无相识,
(眼前的过来人无一位熟识的知己,)
  长歌怀采薇。
(仰天长啸怀想那远古隐士采薇的伤悲。)

注释
  王绩不仅诗文冠绝当时,而且精通音律,尤其“雅善鼓琴”,还改编古乐谱制作了新曲《山水操》,曾经流传多年。
  逝世前,王绩亲撰墓志铭,自称“有唐逸人,太原王绩”“有父母,无朋友”“天子不知,公卿不识”“于是退归,以酒德游于乡里”“往往卖卜,时时著书”“若顽若愚,似矫似激”“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疴溃痈”,将生视同累赘,将死视同破解,因此“无思无虑,何去何从”“哀哀孝子,空对长松”。
  其洒脱不羁、放浪形骸、藐视时俗之情态,真可谓活灵活现,跃然纸面,实在令人感慨系之、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