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法院
点燃法治之光 照亮孩子健康成长之路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审判是一项讲政治、讲法治、讲情怀的事业。”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水平是体现国家司法文明和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山西法院未成年人审判法官饱含着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关爱,肩负着保障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责任使命,自觉承担起守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应有责任。
今年以来,山西法院20个“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成果突出。今年6月,省高院发布“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典型案例、典型事例,这些都向全社会传递着人民法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的坚定信念。
一份《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留住了一个家庭
制发人身安全保护令、家庭教育令、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全省法院坚信,每一次探索,都可以改变迷途孩子的一生,每一点努力,都可以温暖那个曾经年少的你。
今年夏天,永和法院在一起涉未成年子女的离婚纠纷案件中,承办法官发现每当提到孩子的情况时,原告(孩子的妈妈)都低头不语,承办法官抓住这一细节,打开了案件的突破口,果断向双方当事人发放《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从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进行耐心细致的调解,起初坚决要求离婚的原告撤回了起诉。正是这张“小小”的提示卡片唤起了父母对子女最深沉的爱,挽回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温暖了那个心灵破碎的孩子。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张卡片”的作用难以估量,一个小小“信箱”的力量同样如此。
一名14岁小女孩因其父母关系不和,长期分居,情绪低落,无法专注于学业,医院诊断后确诊为轻度抑郁症。面对孩子的这种处境家长选择了漠视,渐渐地,她开始悲观厌世,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这个时候临汾市吉县法院在学校设置的“七色信箱”成了小女孩内心倾诉的唯一出口,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自己的无助写在纸上,投进信箱……
没过多久,小女孩的父母、心理老师,还有读到她那封信的法官“妈妈”一起来到她的身边,倾听她的心声、给她安慰和鼓励,如今,自信开朗的笑容又回到了小女孩的脸上。通过“七色信箱”,吉县法院给需要帮助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辅导,根据学生需求印发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材料300余册,妥善化解了一系列涉及未成年人抚养、校园欺凌等纠纷,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2024年4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离婚案件中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工作的意见》。文件一经发出,晋中中院于2日后在审理一起追索抚养费案件和一起离婚案件时发出了全省首份《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把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贯穿始终。
“另一种可能”筑牢未成年人法治防线从校园开始
未成年人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何共同把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讲授专题法治课、开展模拟法庭、组织旁听庭审、举办法院开放日活动、培养小小法治宣传员……山西法院从学校出发寻找答案。
今年国家宪法日当天,大同中院举行“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启动仪式,创新“平时教育预防、审时惩教结合、判后帮教扶助”的三位一体模式,为学校、家庭、社会构建起一个协同开展法治教育的良好平台。
今年4月,来自太原市小店区100余所学校以及太原市志达中学的师生代表400余人走进“校园法庭”,拓宽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思路,在未成年人心中种下了法治的种子。
今年9月,来自朔州市第七中学的61名学生在朔州中院上了“开学第一课”,在这里学生们有了“新身份”——法官、陪审员、书记员……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此次模拟法庭精选了一起因校园霸凌引发的刑事案件。“学生们在模拟法庭的体验中,感受到了法院的庄严肃穆和公正无私,这对他们法治意识、规则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朔州市第七中学校长激动地说。“校园欺凌有很多种,不仅仅是殴打、恶语攻击,还有冷暴力、勒索钱财等。当你遇到或者看到校园欺凌,选择忍气吞声、熟视无睹,还是勇敢地说出来,告诉家长和老师呢?”
“年少的你,如何做到用网有方、恋网有度,有效避免网络游戏的危害呢?”
带着这些问题,,大同中院副院长、大同市第二中学法治副校长张怡红为该校2500余名师生带来了秋季开学的“第一堂法治课”。
山西法院历年来高度重视法治副校长工作,充分挖掘案例资源,强化“以案释法”,不断用法治小故事实现“抓前端、治未病”的大进展。
一样的庭审,不一样的重点。
去年12月,在太原中院与山西大学共建的“校园法庭”内,来自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师生们“零距离”观摩一场“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意外怀孕后出于恐慌心理弑婴的案件庭审”,这对在场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同时邀请了心理咨询师对在场的大学生进行了应对突发事件和压力的辅导。在场的大学生展现出浓厚的热情和兴趣,把法庭变成法治教育课堂的形式深受学生们欢迎。
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法体系正在形成未成年人保护的关键环节。
晋城中院开辟法治专栏节目——《公平的声音》,在秋季开学季邀请未成年人审判法庭法官助理做客直播间,为孩子们带来鲜活的案例,直观地讲述大家比较关注的涉及校园欺凌、正当防卫的那些事儿。
忻州中院干警自编自导自演未成年人保护题材微电影《你依然是天使》《守护》,用身边案、身边事、身边人作为原型进行创作,通过大家乐于接受的方式将法治的声音传得更远,帮助未成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山西法院少年审判法官一直以来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特殊保护优先保护、关爱感化挽救教育等理念融入少年司法工作,持续深入校园、走进家庭,强化教育指导和普法宣传活动。
“以小见大”一切从“心”出发
要“定分止争”,更要“化解心结”。走进少年法庭不难发现,法庭的设置与审理其他案件的法庭有诸多不同。这里有圆桌、有沙发,还有沙盘玩具……
“做游戏”也能打开未成年人的“心结”?乡宁法院通过“做沙盘、摆卡片”的方式走进未成年人的内心世界,这是“法律”和“心理”的一次成功碰撞。他们相信这样的方法能平复当事人情绪,消除孩子的不安、恐惧和抵触心理,由此衍生出了“调解五步法”,即:耐心倾听、引导呈现、自我观察、相互认同、协商解决,不断关注未成年人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经过心理调节后很多孩子回到了温暖、阳光的童年。
这样的“燃灯”之举并不少见。
“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榆次区法院审理的一起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启动了“合适成年人”参与诉讼制度。“临时家长”的到来,消除了被告小军和小古(化名)的恐惧和焦虑,在积极耐心的抚慰、沟通、教育中,两个孩子当庭表示悔过,愿意改过自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在这起案件的审理中具象化了。
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并非一“判”了之,少年法庭法官还做了大量的延伸帮教工作。
翼城法院主动延伸司法职能,邀请心理咨询师一同前往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对一名已服刑期满的未成年人开展回访指导和心理疏导工作。“回归仍是少年”,即将回归社会的未成年人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指导,带着这些“精神食粮”,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和勇气,他们未来的路将会越走越长,越走越阳光。
“一个都不放弃”是初心、是使命,在未成年人保护这条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文水法院、吉县法院将关爱未成年人的目光投向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孤儿。文水法院“法院妈妈”团队暑假期间陪同孩子们走进审判现场、为孩子们发放学习用品,让孩子们敬畏法律、感受关爱。吉县法院联合妇联、妇幼保健站组建了有21位成员的“爱心妈妈”团,结对帮扶17名困境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和孤儿,给孩子们送去图书、衣物等生活用品,通过家访、疏导、法律知识普及等方式“送给孩子一束法治的光”。 (下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