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进法院沉浸式体验 零距离互动
——部分省人大代表视察长治、晋城两地法院工作侧记
表里山河,伟岸气魄。人文荟萃,千年惊艳。
三晋大地,气象日新。金叶灿灿,“晋”待你来。
11月4日至7日,来自太原、运城、晋城、长治的部分省人大代表走进长治、晋城两地,视察山西法院工作,并就不断加强和改进法院各项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建议。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这件事我们在“坚持”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也是司法公正取信于民的重要衡量标准。如何做实“公正与效率”?代表们在这里找到了答案。“作为法律界人士,对晋城中院和沁水法院审判质效在全省持续处于领先地位早有耳闻,这两天实地走访后,感触更深。”省人大代表、山西杏梅律师事务所主任周杏梅对晋城中院和沁水法院全面提升审判执行质效的成绩充分认可。
截至目前,晋城两级法院审限内结案率98.48%,执行案款平均发放用时14天,沁水法院平均结案时间21.63天,全省法院平均结案时间比全国平均少了9.76天……
审判指标不断向好的背后是全省法院将“公正与效率”作为永恒的工作主题贯穿始终,特别是晋城两级法院坚持日通报、周督促、月研判,把对案件的分析研判作为抓好质效提升的总抓手,深入落实司法审判数据分析研判会商工作机制,实现从“比拼数据”到“优化能力”转变,切实做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优质高效提出更高要求。人民法官不能简单地坐堂办案、就案办案,而要综合考虑法律的原则规定、案件具体情况、当事人特殊情形等因素。
潞城区法院微子镇人民法庭根据当事人出行实际,将庭审现场“搬”上火车,通过“云法庭”在线审理,促成当事人当场和解并微信转账履行,极大地节约当事人诉讼成本,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
用百姓的话说百姓的理这件事我们在“用心”
表里山河,伟岸气魄。人文荟萃,千年惊艳。
这里是人民作家赵树理的故乡,他一生致力于用老百姓喜欢的形式和语言写老百姓最为关切的人物和事情,他的创作以其质朴和真诚突破了“文学大众化”难关,被认为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作为农民出身的他,了解农村农民、喜爱农村农民,他的作品、他的思想也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同、喜爱和欢迎。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沁水法院创造性地将赵树理文艺思想同司法审判相结合,把文艺精神融入释法说理,成立树理调解工作室,打造“树理融”品牌,运用“五先五后”调解法,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将实质解纷贯穿办案全过程,全力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成功化解了一系列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案件。
“上土炕说土理,用土办法解决土事情。”
“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理,解老百姓的难。”
“先看戏、后说事;先算账,后了事;先放气,后说理;先把脉,后治病;先戴帽,后和好”……
这些司法智慧绘就了一幕幕司法为民的好“枫”景。
省人大代表、晋城市沁水县医疗集团副院长、副理事长、县医院副院长赵彩云对嘉峰人民法庭结合当地实际,继承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连连称赞,她说:“赵树理是沁水的骄傲,也是山西的骄傲。沁水法院嘉峰法庭的最大特色就是通过‘赵树理调解’工作法让赵树理文学艺术回归生活,将‘枫桥经验’与‘树理文化’融会贯通。”
“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更是新时代司法服务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重要体现。”省人大代表、晋城市阳城县西河乡郭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学社这样评价郭峪村法官工作室。
将传统文化引入司法审判的故事并不是一株“独木”……阳城法院郭峪村法官工作室的创立源于明洪武年间的“申明亭”,其弘扬的读法、明理、彰善瘅恶成为郭峪村法官工作室调解各类纠纷的灵魂。如今,文化的力量已然融入山西司法审判的经脉血液,这些具有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司法品牌正在“成林”。
司法为民,让定分止争接地气、暖人心。
在阳城法院北留人民法庭。代表们仔细聆听法院负责人的讲解,“我们就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用群众最喜欢的方式办着群众最关心的事儿。”阳城法院打造的“情调理顺五步三联动”入选全省“枫桥式”工作法,代表们对“情调理顺”家事调解品牌流露出浓厚的兴趣,不时驻足交流。
晋城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在市、县、乡、村、网格五级总结推广的“和事佬”“情调理顺”“树理融”等多元解纷品牌,调解成功率达81.9%。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同样的为民情怀在晋城中院执行服务中心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及时兑现胜诉权益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在这里推行的执行案款发放“T+1”工作机制,要求执行案款到账后一周内发放,30%的案款能实现当日到账……
“双中心牵引,全流程发力”的执行工作机制得到了省人大代表、盐湖区第一时间志愿者协会会长张昌勤的高度评价。“双中心”是指执行指挥中心和执行服务中心,“全流程”是指执行工作的集约化作业和执行过程的全流程展示。
他感慨,“晋城中院推出的‘双中心牵引,全流程发力’是对传统执行模式的一次重大革新。尤其是执行服务中心的设立,为当事人和执行法官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这种全流程的展示让人民群众清晰地了解执行案件的进展情况,获得了人民群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法庭+综治”基层治理模式这件事我们在“融入”
“基层强则国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
山一程、水一程,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犹在耳畔,代表们来到素有“上党从来天下脊”美称的长治。
走进潞州区法院久安人民法庭。代表们看到了“法庭+综治”的基层治理模式巧用多元解纷机制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小法庭”融入基层“大治理”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长治中院积极延伸司法服务,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形成了具有长治特色的市县乡村四级多元解纷新体系,推动多元解纷中心与信访服务中心、综治中心“三中心合一”整体建设,建立完善集“访、调、裁、审、处”功能为一体的矛盾纠纷化解新平台,持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走深走实。
看到这些,代表们非常欣慰。纷纷提出宝贵建议,“可以组建包括法官、律师、心理咨询师、‘两代表一委员’、乡贤等多方力量参与的调解队伍,及时回应群众需求。”省人大代表、太原市迎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珏说。
“人大代表可以加入调解的过程,让人大代表的群众基础、法官的专业优势与调解员的实践经验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提升纠纷解决效率和质量”,省人大代表、太原市发改委价格监测认定中心副主任、民盟山西省委会经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力海激动地说。
做实“抓前端、治未病”,以公正司法促进社会治理,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具体怎么做?代表们在这里找到了破解难题的另一种方法。
《阳城法院司法建议汇编》引起了代表们的关注,阳城法院主动延伸审判职能,开出司法建议的“药方”,从根本上减少案件发生,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每一份司法建议的背后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都体现着“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的政治自觉。
省人大代表、平陆县金童果业专业合作社常务副理事长赵海亮对阳城法院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他表示:“对于司法建议的落实情况要持续跟踪问效,注重与被建议单位的联络沟通,把司法建议做实,共同推进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
主动融入、延伸职能,是全省法院一个无比坚定的信念,也是对人民群众需求饱含深意的回答。 (下转B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