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路径构建老龄化社会治理新格局
——访大同市民政局局长王肖倞
民政系统作为老龄工作统筹协调和落实的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更好地推进新时代老龄工作高质量发展?大同市民政局局长王肖倞接受《智慧生活报》专访,介绍了大同市老龄工作近年来的特色、亮点,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坚持社会参与、全民行动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智慧生活报》: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让所有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家事,也是国事,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为老年人提供更多便利,促进老年友好型社区、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方面,大同市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肖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重要战略部署,为我国高质量推进养老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
一是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适老化改造。2023年年初,全面启动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安排资金56万元,在云州区进行试点,对385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今年以来,大同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印发《2024年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施方案》,明确9个县区改造任务指标,共改造6082户。截至目前,按照“一户一案”改造计划,目前已完成5846户。
二是开展社区评优工作。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初步优选出平城区开源街道民谐社区、新旺街道御河九号社区、云冈区平喜街道泰康里社区。
三是开展老年优待工作。优待老年人乘坐公交车,凡年满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免费乘坐市内所有线路城市公共汽车。老年人还可通过24小时客服电话95128享受约车服务。在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窗口设置“老年人优先”标识,指导服务机构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优先办理的“四优先”服务机制。
四是加强涉老法律援助。对涉老矛盾纠纷重点排查、重点化解,全市设有11个涉老法律援助中心,均畅通了涉老援助通道,做到了“应援尽援”。近年来,受理涉老法律援助案件28件,开展涉老婚姻家庭法治宣传活动7次,解答各类咨询1764余人次,切实维护了老年人的尊严和权益。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共破获涉养老诈骗案件6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2人,共追赃挽损343.34万元。
完善政策制度和服务体系全力应对人口老龄化
《智慧生活报》:《决定》提出,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互助型养老服务。在这方面,大同市做了哪些有益的尝试?
王肖倞:确保老有所依,需要完善养老体系,我们一方面加快公办养老机构的建设步伐,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社会养老事业,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让老年人感受到关怀和照顾。
一是加快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政策。今年1月,大同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围绕“服务谁、服务什么、谁来服务”三个核心问题,提出5个方面23条监管措施。同时发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22条。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围绕“监管什么、谁来监管、监管什么”等核心问题,提出4个方面22条监管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全市养老服务综合监管相关部门职责分工。
二是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城镇社区幸福工程4个,持续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提档升级农村日间照料中心92个,扩大农村老年人助餐服务。建设老年助餐项目20个,扩大城市老年人助餐服务。
三是健全发放高龄津贴制度。大同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老龄办印发《关于发放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的通知》,各县区按照市文件要求,截至4月,出台政策文件,明确80岁至99岁每人每月不低于70元,100岁及以上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
四是探索开展城乡老年助餐服务。2021年以来,大同市以城镇社区幸福养老工程为依托探索开展助餐服务。今年以来,为扩大城乡助餐服务模式,在全市建设20个老年助餐服务项目,每个县区各2个,目前已运营9个。
五是开展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救助。为满足全市低保家庭完全失能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照护需求,减轻经济负担,大同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印发《关于做好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救助对象、救助额度、申请流程、机构管理、资金分配等条件。
六是探索发放老年人助餐补贴。2024年,为低保家庭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助餐补助,每人每月补贴60元,每天平均用餐1次。其中,省财政补助每人每月30元,市财政补助每人每月10元,县财政补助每人每月20元。
七是建立空巢高龄老年人定期巡访制度。大同市民政局、市卫健委等九部门面向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机制。
八是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奖励政策。2023年,市民政局和市财政局转发《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关于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一次性入职奖励制度的通知》,对研究生以上、大学本科、大专、中专毕业分别给予6万元、5万元、4万元、3万元不同标准一次性入职奖励。
推进医养结合深入发展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智慧生活报》: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老年人的就医问题如何解决?
王肖倞:我们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推广“资源整合、服务融合”模式,持续提升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
一是提高老年健康服务和管理水平。开展左云县失能老年人健康评估及服务试点县工作,对失能(含失智)、重病、高龄、低收入的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78%,注重提高服务质量。
二是增加老年医疗资源有效供给。全市100%的三级综合医院、73%的二级综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加快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力争全市85%以上的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建成山西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三是持续提升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在平城区鹿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计划建设30张医养结合床位,目前鹿苑中心在进行项目实施基础设施改造。
四是提高医保待遇保障水平。大同市医保局将城乡居民门诊统筹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50元,职工医保年度报销最高支付限额为1800元、退休职工2000元,并将符合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纳入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服务范围,努力打造15分钟医保便民服务圈。记者 张翔宇 苟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