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11月20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7]
医养结合服务守护“夕阳红”

让每位老年人健康安享晚年

  “幸福是什么?”对老年人来说,便是“有所养,有所医”。
  让所有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强调,“要促进医养结合”。
  我省相关部门和各级单位认真贯彻和落实 《决定》,聚焦老龄群体养老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太原市府西医养中心、吕梁市孝义市中阳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立足实际,将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全面融合,提供精细化服务,成为医养结合典型,让更多老年人安享晚年。

“我们住着安心孩子们也放心”
  走进太原市府西医养中心医养楼4层的一个房间,83岁的王春芳 (化名)正躺在床上吸氧。
  王春芳的老伴儿,85岁的张德生(化名)正与两位“邻居”聊天。与他们一样,“邻居”也是在此颐养天年的老年人。
  “日子过得真快,我俩在这里已居住四个多月了。”张德生说。他们的房间,窗明几净,摆放着3张带有抽屉的养老床,每个床头配有插座、呼叫器以及吸氧、吸痰装置,床的上方均装有可移动输液架。
  “这里的医疗设备齐全,如果身体不舒服,我们一摁呼叫器,医护人员就过来了。”王春芳说,他们曾入住过太原某养老院,就医不方便,每周都要前往太原市杏花岭区中心医院注射针剂。由于交通不便,每次外出就医都得找院长安排车辆,返回时,需要自己打车。久而久之,两人萌生了更换养老机构的想法。
  今年6月3日,他们入住年初才开始运营的太原市府西医养中心。该中心依托杏花岭区中心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可为老年人提供医疗照护等服务。
  时下正值初冬,虽然天气寒冷,但屋内暖意融融。“在这儿,我们看看电视,做做手工,看看书,一点都不寂寞。一日三餐都很可口,不像在家里还得买菜、做饭。”说到高兴处,王春芳展示了自己制作的漆扇、手工花。谈起在这里的生活,她竖起大拇指,“我们住着安心,孩子们也放心”。
  太原市府西医养中心,不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基础护理,还可以提供专业、便捷的专科护理服务。今年8月初,68岁的张桂兰(化名)在外旅游期间不慎摔倒,导致胸椎骨折。她在省人民医院做完手术后不久就转到这里继续康养。医护人员为其打针、换药、拆线,护工为其翻身、擦脸。如今,她已能自行前往餐厅就餐。回忆起那段时光,她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些照料自己的人员既贴心又有耐心,还很热情。
老有所养需要更多“医靠”
  一个不可避免、逐步深化的老龄化社会正在快速到来。
  老年人慢性病较多,单纯的“医”或“养”无法实现健康养老,医养结合能有效解决这部分老年人的难题。
  成立于2007年的孝义市中阳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凭借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和规范的养老护理,成为我省唯一一个被国家卫生健康委评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心副院长郭志勇认为,医养结合中的“医”,不仅仅是疾病诊疗服务,还包括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健康检查、预防保健、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
  年已六旬的张根生(化名)就是医养结合服务的受益者之一。他是一位脑梗死患者,曾在家康养,今年7月,突然口吐白沫、四肢僵硬,在孝义市中心医院被诊断为癫痫发作。对此,医生解释:“脑梗死,正规的称谓是缺血性卒中。患者脑梗死后发生癫痫的情况比较常见,这是因为,脑梗死造成脑叶损伤,出现异常放电导致癫痫发作。”
  老伴儿担心他癫痫再次发作,让张根生住进了孝义市中阳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住后,张根生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用抗癫痫药物,并在康复师协助下每天进行康复训练。目前,他的病情稳定,状况良好。
  除了张根生,曾任孝义市驿马乡联校副校长的杨俊名(化名),也是孝义市中阳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的“常客”。2022年9月,时年76岁的他在退休职工体检中,看到报告单上的“脑梗死”三个字,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自己右腿抬不起来,难以站立,与“脑梗死”有关。他当即办理手续,住院治疗。
  出院后,杨俊名没有回家,而是入住了孝义市中阳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说:“我想生活能自理,就少不了康复训练。儿女们缺乏相关护理知识,也无暇顾及。我想还是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吧!”目前,经过一段时间的电疗,他的右腿已能抬起。“多亏了像康复师赵钦霞这样的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
打破难点堵点更好守护“夕阳红”
  老年人存在多病共存情况,有关慢性疾病护理的社会需求日渐加大,一些失能老年人急需科学精准的长期照护。面对这一现状,医疗及护理服务能否跟得上,最终决定着“老有所养”的整体水平。
  医养结合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等重要规划,并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为打造老年人的幸福晚年提供“最优解”。
  孝义市中阳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永红在整合街道敬老院、护理院的基础上,将老年病科作为建设重点,设立医养结合区,以“1815”(即18项护理照料、15项生活照料)一床位为特色,积极推进医、养、康、护“四位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从2020年3月至今,医养结合区已为数百名五保户、失能、半失能等老年群体提供优质的医养结合服务,许多入住的老年人感慨自己掉进“福”窝里了。
  像孝义市中阳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种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整合照料”模式,为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迄今为止,我省已涌现出多家优秀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
  在今年召开的全省基层医养结合能力提升现场推进会上,作为“太原市医养结合示范单位”,太原安定医院进行了工作经验交流。
  在太原安定医院,每位老年人的房间门口都贴着草莓、香蕉、西瓜等水果标识,对于失智老年人来说,住在“草莓房间”比住在“2201”更有辨识度。这里,还让临终患者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里活得相对有质量,走得更从容一些。
  提升基层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老年群体的迫切愿望,是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务实举措。
  省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处医养结合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省以政策体系为指引,推动医养结合全面发展,着力提升服务供给和服务质量,不断拓展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服务,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医养签约合作,医疗卫生服务向居家社区延伸等服务模式。并充分发挥试点典型示范效应,以点带面促进全省医养结合深入发展。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医养结合机构121所,其中两证齐全的116所,医办养69所,养办医47所。今后,我省将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医院”“双向转诊、双向转养”多层次联动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增加医养结合机构数量,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
记者 梁耀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