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11月11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B20]

文敏乡民念文龙

  孙文龙同志为官三十余年,始终坚守为民情怀,践行为民初心,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踏踏实实为百姓办事。尤其是在阳城的二十年,他清正廉洁、真抓实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坚持把老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走一处,干一处,变一处,兴一处,带领人民群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是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全县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宣传孙文龙同志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孙文龙精神,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树立良好作风,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争当人民满意的好干部,为我县高质量转型发展筑牢思想之基。
  ——晋城市委常委、阳城县委书记高喜全

  “太行山上的焦裕禄”——孙文龙同志离开我们已经40多年了,但他那艰苦朴素、正直无私、脚踏实地、为民造福的高尚品质和强烈的革命事业心的动人故事,一直在文敏乡老百姓的心中流传。

年轻有作为
  孙文龙同志原在山西省政府机要室工作,1957年响应山西省委号召,主动报名到基层第一线参加农业生产建设,毅然回到故乡阳城,在文敏乡(原固隆乡,今次营镇)担任乡长。孙文龙走马上任到文敏,是身着补丁衣,脚穿打掌鞋徒步而来的。干部群众一见就聚拢在一起说来了个“老八路式的乡长”,可也有人看不起,说他不像个乡长样,还有的说他是“三门干部”,不懂农村工作。
  面对这些闲言碎语孙文龙充耳不闻,迈开双脚走入山村窝铺,深入田间地头,到群众中去走访,到实践中去调查。不到一个月工夫,这里的山水田林路,人情风俗和各社的经济状况被他摸了个一清二楚。一天晚上,他高兴地对同事酒启德说:“文敏这个地方很好,群众觉悟高,自然环境美,全乡四山环抱,六水分流,八个农业社有山都有坪,只要我们好好干,群众致富并不难。我准备搞个建设新文敏的规划。”几天后,他绘出了“山上种树,山沟建库,改土治水,家家养猪”的第一张蓝图。这一宏伟规划图在全乡干部群众大会上展现后,鼓舞人心,震动很大。原来初见面瞧不起他的人,这时也伸出大拇指说:“这个八路乡长可真行,年轻有作为!”

指标一千斤
  “要让群众干的事,干部要卷起裤腿先干。”这是孙文龙同志的一句口头禅。
  孙文龙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丁对丁卯对卯地落实。一次,他在乡、社两级干部会上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是我们庄稼人的共识。可是我转了一下全乡村干部的茅坑,大多是稀茅水。群众为什么不拾粪?我看问题就在这里。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的是干部。现在我们带领大家走合作化道路,走集体富裕之路,这就要靠我们干部去积极宣传,带头实干才能实现。”孙文龙每一项工作不仅自己先干,而且把干部也抓得很紧。在全乡合作化高潮群众大会游行时,他背着粪篓站在队伍前列,粪篓上贴着一张大红纸,上写“指标一千斤”。
  从此,无论是到县里开会,还是下农业社工作,孙文龙走到哪里就把粪篓背到哪里。据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进了东四侯南沿阁,村西头郝甲寅的茅口只要有粪篓,就肯定是孙乡长下村来了,因为乡长下乡粪篓满,就近倒进百姓茅,已是孙乡长的习惯,更是老百姓的口碑。郝甲寅的茅坑是进村第一个茅厕,故在老百姓的心中留下了这样的一段佳话。孙文龙的言传身教使全乡很快掀起了积肥热。这样一来,不仅在本乡境内的山坡道路上,行人见不到畜粪,许多社员还到邻乡去拾粪。群众爱社如家,背篓拾粪之风便成了自觉的行动。
幸福水来了
  阳城人都知道孙文龙爱水如命。当时的副乡长张守业说:“孙乡长在东四侯村住社时,为了搞水没明没黑地干,我这么好的身体都服不住他的砝码。天不亮就跑到白龙山查看水源,让木匠做了个没底方匣在山下河沟开壕测流量,白天和我们一起工作,一起劳动,晚上开罢会,夜深人静时他还在煤油灯下查资料,算地亩,身子不舒服就吃几颗药,喝几口水继续工作。”
  为了建库,孙文龙几次步行到县里找领导汇报工作,求水利局派人帮助测量,制订建库方案。他还亲自组织回乡知识青年参加蓝图测绘、工程概算以及受益面积的预估。协调受益单位核准劳资双投比例。他亲手组建建库指挥部,制定施工方案,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工地还和能工巧匠们改革推土车,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轻了民工的劳动强度。就在这时,孙文龙工作调动的消息却传到了工地,群众表示出对建造水库的种种担忧。孙文龙向大家解释:“我走了还有新的干部来,水库一定能很快建成,文敏乡一定会建设得更好!”在他走后不久,四侯村库成渠通,水从五里之外哗哗地被引入府底、泽城浇地,社员群众高兴地跳了起来,第一句话就是:“孙乡长的幸福水来了!”

心装困难户
  孙文龙同志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处处为群众办事。在文敏乡工作的日子里,每到一个村庄,他都要走访困难户,并把党的温暖及时地送到每一位困难户的心中。
  当时南四侯社花石坡庄上有个酒小江,旧社会靠打短工糊口,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成了家,但不勤于劳动,仍靠政府和亲友接济过日子,生活十分清贫。他想入社连生产工具都没有,多数社员不同意。孙文龙走访群众后就同南四侯村该社党支部书记毕建林一起做社员的工作,终使这一单干户在集体力量的帮助下脱了单,合了群,弃了贫。府底村有个单身汉叫卫义和,本人智力低下,长年累月打混混,天冷晒太阳,天热寻阴凉,晚上穿着破衣裳睡在木板上。孙文龙在走访中看到义和有力气,能干笨重活,就是缺个人料理。于是他就和敏东社党支部研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支委卫承章,并收义和入社参加了集体劳动,不长时间他就实现了自给有余。

午餐豆皮香
  1957年秋末冬初的一天,在东四侯村东山上一户农家的小院里聚集着文敏乡党群领导数人,为老烈属陈河官之子—陈福元烈士举行骸骨安葬暨追悼大会。
  约已时许,孙文龙肩背粪篓手拿粪叉,从八里外的文敏村徒步来到山庄独院老烈属陈河官门下。这时陈河官老人正在院子里推着石磨脱豆皮,孙文龙握着二老的手问长问短,大妈手里拿着几粒在烈士骨缝里抠出来的子弹残片哭诉着儿子的死因,又拿出小升里的小麦让老头快去推好面给干部做饭,孙文龙拦着老人说:“国家困难,百姓受苦,今天中午我们一起吃您推的豆皮吧!”
  安葬烈士、钉上烈属光荣牌后,孙文龙与陈老先生全家一桌享用午餐豆皮,而后徒步返回乡里。在回乡的路上,他不断地叮嘱东四侯村支部书记李风珍同志一定把拥军优属工作做好、做细、做实。
  孙文龙在文敏乡一年多时间,这里的干部群众一致公认他两袖清风、踏实苦干,是—位带领群众改旧貌,誓叫山河重安排的好乡长。在他离任时,全乡人民热泪盈眶,依依惜别,赠送他的一面大红旗上写着:“人民公仆孙文龙”。(宋正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