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9月28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

英雄三部曲致敬钢轨上怒放的生命之花

——本报专访太原铁路局文学协会主席林小静

  一群普通的铁路工人及家属,为了太原市的解放、为了更多人的幸福,义无反顾投入战争中,直至付出生命,甚至没有留下姓名。这些无名英雄犹如怒放在钢轨上的生命之花,祖国不会忘记,历史终将铭记。太原铁路局文学协会主席林小静创作的英雄三部曲《火车来了》《寻找消失的英雄》《流沙》,刻画出无数山西铁路工人心怀爱国之情的英雄形象。“许多年来,一代又一代铁路工人,正是秉承着始终忘我付出、忘我牺牲的精神,才推动了我们国家的发展。我们不该忘记,我们曾经有过这样一群舍生忘死的先辈!我们有责任让这种精神释放出更大的光芒,并传承下去。”林小静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意外得到线索60年前新闻引发关注
  林小静供职于太原铁路部门,平时主要是撰写铁路系统新闻报道稿件,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一直钟情于文学创作,用小说、纪实文学、散文表现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现实状态,抒写铁路职工的火热生活与动人事迹。
  “那是2015年夏季的一天,我来到山西省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料馆里查阅资料。一本《山西铁路大事记》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山西铁路发展的历史之门。”林小静说。
  在陈旧的纸墨香中,林小静似乎隐隐触摸到了那分布在山西境内的铁路大动脉饱经沧桑的容颜。“1949年4月24日,山西省城太原解放,炮火未停,同蒲铁路第一列人民列车就开进了太原。”字里行间,一则60多年前的新闻引起了她的关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则普通的新闻。但对于林小静而言,这是一条极其重要的信息,她当时正在收集、整理铁路老职工的事迹并进行创作。她觉得这样的事件一定在当时的报刊上有过报道,于是,林小静直奔位于三层的地方文献报刊阅览室。“《山西日报》1949年4月26日创刊,所以4月份的报纸只有5张。当我从管理员手中接过60多年前的报纸合订本,心情非常激动。”林小静说。
  报纸二版正中央,醒目地刊登着《炮火下抢修同蒲路枪声未停火车已通》的稿子。这篇新闻所占版面位置之重,“块头”之大,出乎林小静的意料。
  稿子是繁体竖排,且由于印刷年限已久,字迹模糊。而且,报纸有些地方已出现了稍许破损。大约两个多小时,林小静才将这篇报道完整地抄录下来。
  你在哪里作者执着寻找火车司机
  在炮火中开进太原城的这列火车来自哪里?又是哪几名火车司机冒着枪林弹雨将这第一列人民列车开进太原城的?而他们,如今又在何处?林小静的脑海里一下子冒出了许多问题,也就此开启了她的寻找火车司机之旅。
  然而,要揭开60多年前的秘密,谈何容易。
  林小静将报道中提到的宋正明、岳颐兴这些有名有姓的铁路员工的名字整理出来,然后前往太原铁路局离退处和社保处去查询,但几经调阅,却找不到这些人的任何资料。或许这些职工后来调出了太原局,也或许这些人都已经离开了人世。
  熟悉太原铁路家属区分布的一位朋友建议,可以到火车司机居住比较集中的家属区去打听一下,上了年纪的老司机能提供点线索。之后,林小静找到太原黑土巷的西排房家属区,这里居住着很多火车司机。“去的时候正值中午下班时间,院子里来往的人比较多,我希望能遇
  到几位上年纪的老人。”林小静
  说,几番寻找,遇到的老人虽是
  铁路职工,但却不是火车司机。
  多次寻找,均以失败而告终。
  之后,林小静又打听到李宽
  仁、姜佐棠、弓芝宪等上世纪五
  十年代太原铁路局的火车司机,
  也是叫得响的劳动模范。他们会
  是开着火车进太原城的司机吗?
  两年多来,从山西到北京、内蒙
  古、东北等地,从山西省档案局、
  山西省图书馆、太原铁路局离退
  处到老火车司机爱聚集的小东
  门路口,林小静不停地奔波,打
  听,脚步从未停下……
  寻找火车司机始终没有结
  果,林小静另辟蹊径,开始寻找
  当时写新闻报道的《山西日报》
  记者赵文正。令她没有想到的
  是,《山西日报》社没有赵文正的
  任何档案和记录。几经周折,林
  小静了解到赵文正1978年调入
  《人民日报》社工作,现居住在北
  京,已经是94岁高龄。再赴北
  京,林小静来到赵文正家中。“您
  帮我回忆一下,进太原的火车是
  从哪里开来的?”“我记得是从南
  边开来的。”在老人缓慢的讲述
  中,林小静又获得了一些线索。
  “最终,通过《太谷报》的一
  篇文章,我得到了有价值的线
  索,确定了开着第一列火车进太原的司机分别是马喜顺、布华轩、赵学万。”林小静告诉记者。
  寻找寻找为了使命再度启程
  从最初得到线索到写就《火车来了》,期间,线索几次中断,却又几次出现转折,这似乎都在考验着林小静探寻历史真相的耐性和执着。“两年多来的每一次寻找,每一点收获,对我的内心都是一次洗礼,一次升华。无数个周末和假日,我都在寻找的路途上度过,虽然这期间受过冻,淋过雨,中过暑,但依然庆幸有很多人为我提供了帮助。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寻找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真相,更是一个群体的精神之源——那就是铁路工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林小静说。
  在采访搜集《火车来了》素材时,林小静获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太原铁路南站曾经有一个我党的地下组织,成员由几名铁路工人组成,他们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建立起一条秘密红色铁道交通线;到了太原解放前夕,这个党组织绘制出一份“太原城防图”,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份重要情报送到了城外的人民解放军前线指挥部,为解放太原发挥了特殊作用。在绘制和传送城防图过程中,太原南站地下党支部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生命代价。
  这件事让林小静特别感动,也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纪实文学素材,自己应当担起这份责任,用纪实文学形式呈现出来,让那些英雄事迹激励后辈,不要忘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许多英雄用生命换来的。
  于是,林小静把《火车来了》之后下一个写作目标确定下来,制定了详细的采访提纲,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走访了山西、内蒙古等地许多相关人员,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然后付诸具体创作中。她说:“我想用文学的形式,把这个故事讲述出来,并告诉更多的人:英雄,就在我们身边。”这个题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寻找消失的英雄》获得了山西省委宣传部和省作家协会的重视,列入全省文学创作重点扶持作品。
通过红色书写铸就精神底色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我国政府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下旬进入朝鲜。当时,朝鲜北部的铁路,大多被炸毁,由中国铁路工人组成的志愿援朝工程队相继入朝。随着战线拉长,更多的铁路工人从全国各地集结,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进行铁路抢修和运送物资,曾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山西铁路工人也加入到了这场伟大的战争中。
  “在2020年8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到来前夕,我从太原铁路局离退休部门获悉,山西目前健在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铁路职工有30多人。”林小静说,自己拿到那份名单时,又有几位老同志相继离世。
  刻不容缓,林小静知道自己必须加快脚步,加快进度去对他们进行抢救性采访,从而为这些古稀老人,为他们一生都未更改的信仰,留存一点记忆。
  敌机疯狂地轰炸、阿玛尼愤怒地哭喊、来不及绽放的金达莱花、志愿军战士坚守阵地的悲壮、铁路工人前赴后继抢运物资……在采访中,许多人的讲述让那场远去的战争宛在昨日。
  最终,林小静采访到了21位老同志。这21位普通铁路职工,就是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10万铁道兵战士与5万铁路工人的代表和缩影。他们为保证打不烂、炸不断的铁路运输线的畅通,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用彭德怀司令员的话说,“朝鲜战争打胜仗,一半功劳归前方浴血奋战的同志,另一半功劳归负责维护交通、保障供给的同志,他们也是在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天天在拼搏”。因此,对每一位老同志的采访机会,林小静都倍加珍惜,并成就了近20万字的作品《流沙》。
  英雄三部曲先后出版,向读者展示了一位位平凡而伟大的铁路英雄。数年来的创作历经千辛万苦,但林小静坦言,自己是被这些铁路工人的事迹所感动,笔墨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以前如此,今后亦如此。
记者 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