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催眠后让干啥就干啥?
催眠在大众印象中似乎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魔法”,这种“魔法”真的能让人失去意识,完全落入催眠师的掌控之中吗?到底什么是催眠?人们对它有哪些误解?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催眠?
从心理学角度讲,催眠指的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治疗师往往会通过语言暗示、想象引导等方式,让被催眠者将注意力从外部环境中转移到内在体验中,从而变得更容易接受治疗师给出的建议或改变其思维和行为模式。
所以,催眠并不是一种神秘或超自然的现象,而是一种自然的心理状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历类似的状态,例如沉思、专注、入迷或心流状态等。当人们处于这样的状态时,大脑对接收到的信息处理会更加仔细,心理治疗也会变得更为有效。
因此,催眠治疗常用于处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接下来就讲讲关于催眠的常见误解。
被催眠的人会任由催眠师控制?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催眠往往被用来让人失去意识,并且任由催眠师控制。实际上,催眠并不是一种迷惑或控制他人思维和行为的方法。催眠师的目标是帮助被催眠者在催眠状态下更容易接受引导和建议,以缓解被催眠者的生理疼痛或心理困扰等,而非控制他们。
并且,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仍然能保持一定的自我意识,有能力接受或拒绝催眠师的建议或指示,并不是陷入无意识的特殊状态。催眠通常会在人们放松的时候进行,但放松并不是催眠的一个必要因素,即使在身体不放松的情况下,也能进入催眠状态。
催眠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催眠师需要与被催眠者建立信任关系,需要被催眠者的自愿参与和合作,如果被催眠者感到不安或不愿意继续,他们可以随时中断催眠状态。
意志坚强之人不会被催眠?
相关研究发现,不同的人具有不一样的催眠易感性。调查数据显示,易感性高或低的人所占总人群的比例都在15%—20%之间,其他人则属于中等易感性。
脑科学的研究还发现,对比易感性高和低的人,他们在大脑额叶部位的结构和功能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每个人能被催眠的容易程度确实是不一样的。那意志坚强的人是不是不可能被催眠?
有15项研究发现,人们可以通过一些催眠培训计划提升其催眠易感性,大约有50%的参与者的催眠易感性从低变为高,并且这样的改变至少持续了2.5年。
此外,催眠师还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暗示、药物和非侵入性脑刺激来改变催眠效果。例如研究者大卫·威尔逊在一项对照实验中,对一组参与者暗示其所在的房间正在变红,同时悄悄让房间呈现淡淡的红色,旨在暗示参与者会体验到催眠师的任何指示。后续的催眠易感性测试发现这一组被试的易感性明显变高了。
所以,能不能被催眠并不完全取决于意志坚强与否,而是与个人对催眠的观点和受到的影响有关。
催眠可以找回或操控记忆?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催眠经常用于帮助催眠者找回久被遗忘的经历或记忆。但多达几十项的学术研究发现,被催眠者往往会夸大在催眠期间回忆起来的经历的可靠性,并且会出现很多不准确的,甚至错误的记忆,这些错误记忆往往是前后矛盾的。
我们都知道,大部分人都不记得年幼时发生的事情,我们的大脑倾向于忘记这些久远的记忆。研究者发现,被催眠者回忆起来的童年记忆往往与对应年龄的特征不符,而那些声称想起了前世生活的记忆,也往往与实际历史不相符。
所以,催眠对于记忆的影响几乎都是基于当事人的想象,目前还没有可靠的研究证明这一点。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