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9月06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B21]

相约“平遥源欢乐谷”寻觅诗与远方

  初秋时节,平遥古城外风景如画。
  从梁村到西源祠村,再到水磨头村,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自今年年初至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春风拂过平遥这片广袤的大地,不仅让乡村更加美丽宜居,还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近日,记者走进“平遥源欢乐谷”,探访“千万工程”塑造的美丽乡村。

梁村 历史与现代交融共生
  离开平遥古城,沿375县道,过小城,经尹回,转376县道,向东前行,只见一湾碧水映着岸边的垂柳。这,就是惠济省级湿地公园(梁村植物园)。
  在惠济省级湿地公园(梁村植物园),游客行走在蜿蜒曲折的步道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带来的那一份宁静与舒适,从喧嚣的世界中享受久违的自在。
  沿步道而行,一片广袤的草坪映入眼帘。依山傍水的“平遥源·ZUI莓营地”便设于此。这片茂盛翠绿的草地上,大小各异、憨态可掬的草莓熊,或趴,或坐,或站,吸引游客争相与之合影。
  最惬意的事,莫过于坐在“平遥源·ZUI莓营地”的帐篷下,与三五好友品茗、读书。读书间隙,望着周边,静静地发会儿呆,每一位游客都会觉得身心被山野的清风和草木的清香抚慰了。
  紧邻惠济省级湿地公园(梁村植物园)的梁村,是一个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村落。走进天顺堡,街道两边都是高耸的砖砌围墙。巷道幽深狭长,深宅大院相连,见证了梁村在清代的辉煌。据史料记载,这座堡由中国票号史上第二大票号平遥蔚泰厚总经理、蔚字五联号总管毛鸿翰联合冀、邓、王、史五姓人家共同投资而建。
  从梁村出来,回首望去,绿水、老宅等在岁月翩跹中默然伫立,似乎在思索着过往的浮沉。

西源祠村 “非遗小镇”升腾烟火气
  距梁村约1.6公里,就是我省历史文化名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西源祠村。“平遥源·非遗小镇”就位于该村茶坊街。
  中午时分,“平遥源·非遗小镇”的“三圪塔”碗托店内,不时传出刀切声和炒菜声。
  记者循声而入,看见不少游客正在店内等着吃碗托。
  “凉拌还是炒?”坐在炉灶旁的“三圪塔”碗托非遗传承人董守吉,问离自己最近的一名游客。
  “炒。”董守吉问得简单直接,这名游客的回答也干脆利落。
  董守吉从盆里取了一些碗托,仅用数秒便已切好。开火、烧油、炸蒜末、倒入碗托……一阵“叮叮当当”之后,热气腾腾的炒碗托已经出锅。
  平遥碗托是平遥地方传统特色风味小吃,是清光绪年间平遥城南堡著名厨师董宣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而创制。新中国成立后,董宣的第四代传人董生旺(乳名“三圪塔”),继承了祖辈的传统工艺,并在实践中根据广大群众的饮食口味,进一步改进了碗托的用料和制作方法,以“色、香、味”俱佳而驰名三晋、闻名全国。“三圪塔”碗托代表了平遥碗托的制作水平。
  除此之外,“平遥源·非遗小镇”目前已有14个非遗项目入驻开业,涵盖面塑、陶艺、医药、食品等领域。

水磨头村 小山村变身研学热地
  从西源祠村沿着375县道再往东南走,记者来到一个如诗如画的村庄——水磨头村。水磨头村位于平遥县东泉镇,距离平遥古城20公里,东倚宝塔山,南邻惠济河,气候宜人,属典型的丘陵山区。
  已获得“晋中市衔接示范样板村”“市级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村”等多项荣誉的水磨头村,因有古老的水磨而得名。该村居古交通要道,曾经招徕往来于晋中平原与太行腹地客商的骡马店依然保存完好,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水磨头村森林覆盖率高,村内有众多古宅遗存及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文旅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20年,水磨头村多方筹措资金1400余万元,整合利用闲置废旧宅基地,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村内历史街区铺子底及众多古建进行修缮恢复,建成写生研学基地。去年,水磨头村启动“超山苑”红色生态民宿研学社项目,新建宿舍楼1栋、食堂楼1栋,改造教学楼1栋,共有高标准宿舍50间,可接待写生团队200 人。
  内蒙古集宁央艺画室校长张瑾瑞曾带领160余名师生在水磨头村完成了为期3天的写生实践。她说:“这里风景秀美,原始村落遗迹保存比较完整,是写生的优秀选址地点。”数据显示,今年5月1日以来,该村累计接待各界游客5万余人次。
  乡村诗意蝶变,这样的故事在平遥县俯拾皆是。“千万工程”这项造福千万农民的民心工程,给农民带来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涵盖惠济省级湿地公园(梁村植物园)以及梁村、西源祠村等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平遥源”项目,与古城遥相呼应,让游客走出城门,走进自然,寻觅诗与远方。 记者 梁耀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