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8月05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B17]

降雨开启“工作模式”

  美好的一周开始了。
  近段时间,南方高温持续、北方多地降雨频繁。本周在我省,降雨开启了“工作模式”,雷雨频繁出没,强对流天气也“不甘示弱”,闷热感增强,大伙儿还是要注意防暑降温。

暴雨有时不“暴躁”淅淅沥沥也算暴雨
  进入“七下八上”防汛期,在天气舞台上,雨是绝对的主角儿,在众多的“表演”形式中,暴雨听起来带来的视觉感受更具冲击力。
  但是,有网友戏称,“暴雨,就是报道有雨,不一定会下”,事实真如此?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认识一下暴雨,认识暴雨从暴这个字说起。
  暴这个字为上下结构,由“日”“共”和类似于“水”的变形三部分组成。从这三部分来看,意思可以总结为“一日总共下的水”,而这也与气象学上对暴雨的定义不谋而合。
  气象学规定,24小时(当日)累积降雨量达到50mm以上的降雨过程为暴雨过程;若累积雨量达到100mm以上,则是大暴雨的级别;若累积雨量达到250mm以上,就是特大暴雨级别。
  那为什么有网友会认为“暴雨,就是报道有雨”呢?
  首先,丝毫不差地预报天气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预报天气就像是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而暴雨的预报更是世界级难题。
  不过,随着预报技术的不断进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均在不断提升。专家表示,目前,我国24小时暴雨预警准确率可达89%。
  既然预警准确率这么高,那为何还是没有看见暴雨的踪迹?很有可能是大伙儿对暴雨有误解。
  暴雨虽带有暴字,但脾气不一定每次都“暴躁”,它也有“温柔”的时候,累积两字就可说明。
  这样说来,暴雨既可以是1小时内降下50mm的雨量,这叫短时暴雨;也可以是每小时下2—3mm且持续24小时的降雨,看来,淅淅沥沥也可以用来形容暴雨,即持续性稳定降水导致的暴雨。
  “淅淅沥沥的暴雨”常常因为它“温和无害”的外表让人对它掉以轻心。据测定,5mm的降雨便可使旱地浸透3—6厘米,而这样的降雨持续10个小时以上,同样也会引发城市内涝、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暴雨的样子可以“千变万化”,但防范不可掉以轻心,在家要关闭门窗,非必要不出门;如果在室外,不要沿着围墙和建筑物行走,小心井盖,如果发现有旋涡的水面,绕道而行,还要远离电线杆和路灯。驾驶车辆时,路过积水过多的路段,不要强行通过;如果在野外,发生泥石流或者滑坡,要寻找制高点等待救援。

雷雨频繁出没警惕强对流天气
  据山西省气象台报道,上周末,我省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水天气,其中,晋中市和顺县、左权县,长治市平顺县,运城市盐湖区、永济市、垣曲县等地降水量在50mm以上,达暴雨级别。
  常年“七下八上”期间,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东北地区降水天气明显增多,降水量占一年雨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期间,北方地区不仅强降雨频繁,还容易出现极端暴雨事件,而且北方对暴雨的承载能力比南方稍弱,所以一定要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准备。
  那本周我省天气如何?
  据山西省气象台最新播报,受短波槽和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预计未来几天,我省多阵性降水天气。大伙儿外出记得携带雨具。
  8月5日,全省天气以多云为主,有分散性阵雨或雷阵雨,局部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8月6日,全省天气以多云为主,有分散性阵雨或者雷阵雨,中南部局部地区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到了7日,降雨持续,北部地区晴间多云,中南部地区多云,大部分地区有阵雨或雷阵雨,局部地区有中雨。
  8月8日,全省天气以多云转阴天为主,大部分地区有阵雨或雷阵雨,北中部大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暴雨。
  到了本周后期,8月9日—11日,我省还会有强降水天气。
  气温方面,在降雨的影响下,高温暂退,8月5日—6日,全省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都控制在了高温线以内,但因为湿度较高,闷热感只增不减,大伙儿日常防暑仍不可忽略。
  山西省气象台提醒,目前我省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建议各地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预警等气象信息,加强防范强降雨、雷暴大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做好城市内涝、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城乡积涝等灾害的防范应对,加强各旅游景区防汛和应急管理工作,确保安全度汛。

立秋还未出末伏“秋老虎”会发威
  在闷热和降雨的天气中,本周,8月7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预示着秋天的脚步已近,但此时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气温仍然较高。那古人为什么要把立秋定在此时?
  立秋的时间点是根据太阳到达黄经135°时确定的,此时是自然界中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转折点。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志强说,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此时,还未出末伏,三伏天还没有结束,暑热依然不减。“秋老虎还会发威,所以从立秋起至秋分,也被人们称为‘长夏’,有‘立了秋,扇莫丢’之说。”
  此外,民间流传着“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谚语,意思是说,立秋一般会出现在农历六月和农历七月这两个时间段,在农历六月它就是早,在农历七月它就是晚。今年的立秋时间是农历七月初四,属于晚立秋。
  立秋后天气仍热,雨水较多,湿热交替,如果脾伤于湿,就会出现饮食不化、恶心呕吐、腹痛便溏等症状,此时健脾也是养生的重要环节,饮食上可以适量多吃祛湿热、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芡实、山药、小米、扁豆、红小豆等食物。 记者 丁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