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蓑衣挡雨雪
在没有雨衣、雨伞的时代,蓑衣不仅替人遮挡了雨雪,还成了诗人们心中最好的意境。
中国古人最早使用且使用范围最广的原始雨衣叫“袯襫”(bóshì),就是后来通称的“蓑衣”,出现于先秦时期。《国语·齐语》里提到:“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肢之敏,以从事于田野。”这是齐国农民雨天做农活时的装束。
明清时,雨季出行,人们大多都带蓑衣。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了当时一条流行谚语:“上风皇,下风隘,无蓑衣,莫出外。”
蓑衣,用草编织而成,一般由上衣与下裙两块组成,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雪。
蓑衣的用料主要是就地取材。中国南方多用稻草、蓑草,也有用棕毛、棕叶者;北方多用茅草,即龙须草,也有用蒲草的。
编织蓑衣是从领口开始,最难编织的也是领口,太软撑不起,太硬扎人,必须包得圆溜。领口做好后要拍打领口,让领子松软,穿起来更舒服。包好领口后,再将蓑衣墩子挂起,将编好的蓑衣领子套在蓑衣墩子下方,就可以给蓑衣定位。蓑面和蓑底要靠细线一针一线缝合连缀而成,这道工序叫“刺棕蓑”。
整件蓑衣好像一只大蝴蝶,两翼略上翘,中间用蓑骨做成圆领口。披在身上,任再大的雨,也不会让人淋湿。
蓑衣的“横轴”两边连着两块片裙,作为胸襟,从胸前垂下,把下腿肚围起来。剩下的就是“缝线”,用棕锁肩部、胸部,裙部拼接起来。一般在最后两行改换编织方法,从而形成上紧下松,像古代原始人穿的树叶衣一样,裙边飘飘。
民间流传着一段关于朱元璋穿蓑衣当皇帝的故事。
朱元璋家中贫穷,从小就给人家当牧童,一次在草地休息时睡着了。他仰面朝天,四肢大开,一根短短的赶牛棒正好搁在头顶,姿势恰似一个“天”字,同伴看见了就和旁人说:“这小叫花子穷慌了,做梦还想上天呢。”正说着,只见朱元璋一个转身仰卧成了侧卧,双手抱头时,那根赶牛棒恰好落在腰间,他却继续呼呼酣睡,鼾声如雷。
刚才笑他的同伴见“天”字一下变成“子”字,都十分吃惊,一人说道:“天子哪能衣不遮体,我来给他黄袍加身。”说着,就脱下自己的蓑衣,往朱元璋身上盖。朱元璋正翻身仰卧,那蓑衣就像穿在他身上的龙袍一样威严无比。
蓑衣与伞盖一类雨具相比,不仅避雨效果好,而且空出的两只手可以干活。不只是农民雨天喜欢穿,渔夫雨雪天垂钓时也常披之。中国江南、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广泛使用,这种雨具穿在身上劳动十分方便。
20世纪60年代后期,防雨的雨布、雨衣、雨披等逐渐取代了蓑衣这种古老的防雨用具,蓑衣已较少用作雨具,转而成为旅游纪念品和室内装饰品。
记者 高万军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