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7月22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5]

针灸是如何缓解慢性疼痛的?

  在现代医学的范畴中,针灸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手段,对慢性疼痛的缓解效果一直备受关注。关节炎、腰背痛等慢性疼痛,往往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1、慢性疼痛的挑战与针灸的希望
  慢性疼痛,这个看似平常却又深具破坏力的存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它不仅仅是个体的痛苦体验,更是对社会和家庭的无形负担。据统计,全球约有20%的成年人遭受慢性疼痛的困扰。慢性疼痛不仅影响了他们参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还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疼痛源于关节炎、神经病变或是手术后残留的影响,持续时间长,且传统的药物治疗往往效果有限,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耐受性增强、副作用累积,甚至产生药物依赖。
  2、针灸的科学原理:经络与神经系统的互动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经络的存在和作用机制尚无直接的解剖学或生理学证据。尽管如此,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神经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从新的视角审视经络与神经系统的关系,从而揭示针灸的科学原理。
  针灸刺激穴位时,会引发神经末梢的兴奋,这些兴奋信号通过神经纤维传递到脊髓和大脑。在脊髓中,这些信号会触发内源性疼痛抑制系统,包括通过脊髓灰质的下行调控通路,抑制疼痛信号向大脑的进一步传递。同时,大脑皮质接收到的针灸信号还会引发疼痛调节网络的活动,通过抑制痛觉皮质的活动,降低对疼痛的主观感受。
  针灸刺激还能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在穴位附近,针刺激发的信号可促使神经元释放如脑内啡肽、5-羟色胺等内源性镇痛物质。它们可以与疼痛感受器结合,减少疼痛信号的传递。同时,针灸还能抑制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的表达。这些物质通常与疼痛信号的增强有关。因此,针灸通过调节这些神经递质的平衡,帮助降低疼痛感觉。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免疫系统的调控上。研究发现,针灸可以激活免疫细胞。比如,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促进免疫分子的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针灸还能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肾上腺髓质轴,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从而进一步增强内源性镇痛系统的活性。
  3、实证研究:针灸缓解慢性疼痛的临床证据
  对于神经性疼痛,如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引起的疼痛,针灸同样呈现出显著疗效。一项纳入17个研究的meta 分析显示,针灸治疗显著降低了DPN患者的疼痛评分,并改善了他们的睡眠质量。此外,一项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研究发现,针灸在缓解疼痛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优于药物治疗。
  在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疼痛管理中,针灸也得到了一定认可。一项在《美国风湿病学会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表明,与常规护理相比,针灸能够显著降低RA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疲劳感。此外,针对纤维肌痛(FM)的随机对照试验中,针灸组在疼痛、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上的改善显著优于假针灸组,提示针灸可以有效改善FM患者的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实证研究也指出针灸治疗的疗效并非对所有患者都一致,个体差异较大。例如,一项针对慢性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对于偏头痛患者,针灸治疗的疼痛缓解效果显著,但对于紧张性头痛患者,效果则相对不明显。这提示了针灸可能对某些疼痛类型具有特异性效果,且个体对针灸的敏感性可能由遗传、生理和心理因素决定。
  针灸尽管在临床实践中已被广泛接受,但仍需要进一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提高治疗效果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例如,针灸治疗的穴位选择、手法、频率和疗程等参数的优化,以及患者的心理预期和参与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治疗结果。未来的研究应更加侧重于这些因素的量化评估,以便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针灸治疗方案。
  4、结束语
  针灸的疗效尽管在临床实践中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其作用机制仍待深入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我们有望揭示更多关于针灸如何作用于神经系统,调控疼痛信号传递的秘密。对于慢性疼痛患者来说,针灸提供了一种非药物、无副作用的治疗选择。然而,个体差异和治疗方案的个性化定制也是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在寻求针灸治疗时,患者应与专业医生充分沟通,以确保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肖杰云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