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7月08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9]

中医经典中的经络理论和穴位护理实用指南

  中医经典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医学基础。其中,经络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并在《难经》中得到进一步诠释。

  1.中医经典之《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保留有经络知识的早期认识,可以窥测其从早期逐渐向理论成熟时期的发展路径。经络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作为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对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经络可以沟通内外、网络全身,使人体保持协调统一,还负责运营气血、调整阴阳,并具有抗御外邪、传导感应的作用。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描述了人体内部经络系统的构成、流动和调节机制。
  经络分布在人体头面、四肢、躯干、内脏各个部位,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经别、经筋、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孙络。经络在皮肉内,人的眼睛没有透视功能,所以不能透过皮肉观察经络的情况。中医“望闻问切”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把脉作为进一步判断疾病的依据,可以让中医根据脉搏快慢粗细程度,更好地探查经络中气血的运行情况。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气会在各个经脉间起伏流注,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每条经脉都对应一个脏腑,可以连接手足阴阳表里经构成一个循环系统。古时候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人体十二经脉不仅与每一个脏腑相对应,还与十二时辰相对照,每个时辰都有一个脏腑当值。经气运行一周刚好是十二个时辰,第二天再重复一遍,周而复始维持人体运转。
  经络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从而使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彼此之间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能量传导系统,具有调节和维护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经络负责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维持机体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平衡。经络与组织器官相连,通过经络的调节可以促进组织器官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功能,维持其健康状态,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中医经典之《难经》
《难经》是对《黄帝内经》的注释和补充,涉及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生理、病理、诊断、治则、针灸等诸多方面,主要通过问答质疑的形式阐释中医理论。《难经》就针灸治疗疾病进行论述,在经络、腧穴、刺法、针灸治疗等方面有独特见解。《难经》对人体各个部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尤其是对脉象的描述更为精准,通过对脉象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以及疾病的性质和程度。《难经》中的针灸理论不仅考虑季节因素,还与人体五脏对应,揭示经络的环流与阴阳交感,有助于深入地探索疾病与治疗的奥秘。《难经》是理解人体与自然、疾病与健康之间复杂关系的钥匙,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难经》提出的“治未病”理念,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为改善人体健康状况打开了新思路。
  3.穴位护理
  人体全身分布大约720个穴位,每个穴位都有不同的作用。穴位治疗是中医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针灸法、推拿法、艾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方法。
  针刺法是利用针具通过捻转、补泻、提插等手法,对人体穴位进行刺激,从而有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法有按法、推法、捏法、摩法、揉法、打法、颤法等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改善气血运行,从而治疗相应的疾病;艾灸法通过艾的热来刺激人体相关穴位或特定部位,激发人体经络的气血活动,达到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本的效果,可以调理人体功能紊乱防治疾病;拔罐法通过燃火或者抽气的方式产生罐内负压,然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淤血,从而达到通经活血,行气散寒、消肿化瘀等作用;穴位刮痧是使用特制的刮痧器具和专业的手法,在人体体表相应的经络穴位反复刮痧、摩擦使皮肤出现局部红粟粒状,或出现暗红色痧状,从而达到活血化瘀、通经化痧的目的。 覃梅芳 贺州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