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7月08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6]

(上接05版)

  巧用“12345”
  “共享儿女”织牢为老服务“幸福圈”
  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共享服务让群众感受到便捷与温暖。受共享经济的启发,朝阳社区党委秉承“红色家园”建设理念,把为辖区群众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作为工作方向,绘制“民情地图”,制定“暖心菜单”,推行“共享儿女”特色做法,充分运用“12345”工作模式,让老年人感受“家”的幸福。
  “1”支队伍显担当。成立一支328人的“共享儿女”志愿服务队,以508位高龄、独居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生活帮办、健康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同时,建立健全“共享儿女”准入标准以及管理办法,保持队伍稳定、激发队伍活力。
  “2”个站点提效能。依托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成立“共享儿女”工作室,统筹协调“儿女”招募、注册、培训及服务活动开展、项目对接。
  “3”项机制促有序。建立结对认亲机制,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为老年人安排最合适的“儿女”,组建“爱心家庭”。完善志愿服务机制,每月开展一次“六个一”服务(家政、心理、保健、娱乐、维权、健身)和长效化推进“六敲门”爱心活动(喜事上门、生病上门、困难上门、纠纷上门、丧事上门、重大节日上门)。推行星级考评机制,实行志愿服务积分制,对32位四星级以上的志愿者予以表彰,推荐11位优秀“儿女”参加“先进工作者”“时代新人”等优秀评选。
  “4”类对象分需求。依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将老年人划分为四种家庭类型:小康型家庭,以丰富其精神生活为重点;独居型家庭,以倾听和陪伴为重点;失能型家庭,以日常生活照料为重点;贫困型家庭,以定期走访慰问、解决实际困难为重点。
  “5”送服务拓内涵。围绕老年人买菜、购药等日常需求实行“菜单式”送服务;以定期入户义诊的方式送健康;定期开展“探亲”送亲情;灵活运用新媒体送政策;联合社区文艺团队送文化。
  自“共享儿女”服务队成立以来,为600多位空巢、独居老年人提供服务3000余次,解决房产纠纷、医疗服务、物业管理等实际问题210个。

聚集“三感”
  “共享阵地”构筑为老服务“暖心圈”
“祝你生日快乐……”高龄独居的张爷爷90岁生日之际迎来了一份“意外之喜”,3位在职党员“儿女”和老年餐厅的2位工作人员拿着蛋糕、长寿面和油糕,上门陪同张爷爷共庆生日,戴着生日帽的张爷爷和“儿女”们一起开心唱生日歌。
  聚焦群众“三感”,携手小区在职党员、社区老年餐厅和社会专业组织,打造“共享阵地”,不断优化社区养老助老工作,构建“身边、家边、周边”多层次为老服务体系,迭代升级为老服务“暖心圈”。
  一是聚焦幸福感。升级打造党建群建、健康医疗、文化娱乐、就餐配餐、事务办理5项基础功能和“X”项特色服务功能的党群驿站,开展“健康学堂”“暖心餐”“心理咨询”“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的为老服务活动,做好“平台+”“内容+”和“活动+”,特别是针对社区退休老年人数量大、空巢独居老年人多的情况,社区在中心位置建设社区餐厅,3元吃饱8元吃好,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同时,丰富老年人的就餐营养,同时依据当地生日吃油糕和长寿面的习俗,社区餐厅通过给179位80岁及以上老年人送油糕和长寿面,开展“长寿祝福”活动,让老年人感受“大家庭”祝福。
  二是聚焦价值感。推出“花甲”助“耄耋”以老助老互助养老模式,让60—69岁(初老长者)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志愿者为70岁以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当前,106人的“初老长者”志愿服务队结对68位高龄独居老年人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帮扶,为他们提供日常陪伴、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陪同就医等服务600余次。通过承担新的角色,在社会参与中重新认识自我,让低龄老年人积极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在新的“岗位”上有新的“价值感”。
  三是聚焦体验感。树立“主动健康”理念,积极探索“党建+助老养老”模式,社区党委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利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每年免费为1247位建立健康档案的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体检服务,每季度为37位高龄、失能、行动不便的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巡诊服务,每月8号开展“家门口诊所”健康义诊。同时链接多方资源,开展红绸舞、八段锦、美食传承等文化娱乐健身活动及健康、科普、反诈等教育讲座30余次,累计受众1000余人。

找准“三点”
  “共享长者”拓展余热生辉“共享圈”
  “小李,孩子接回来了。”作为社区的“热心人”,身体健康、独居生活的张奶奶主动请缨,“社区有‘共享儿女’经常帮我,我申请做‘共享长者’,我原来是老师,可以帮孩子辅导作业,也可以帮社区年轻人接送孩子。”于是,帮助邻居小李接送孩子、辅导作业成了她的“新工作”。
  通过“党建引领+多方联动+专业服务”的服务模式,利用社区所在地资源优势,盘活辖区内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老干部、社区能人等长者资源,组建106人的“长者”资源库,引导老同志认领理论宣讲员、普法宣传员、矛盾调解员等不同的角色,充分发挥这些年人知识、经验、技能丰富的优势,引导这些“爱管闲事”“闲不住”的老同志为社区治理添势赋能,在为民服务中发光发热。
  一是让晚年生活更有“劲”度。不断延伸阵地服务内涵,吸纳50余名低龄活力长者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通过理论学习、文化体育等讲座培训,为低龄长者赋能。“退休了之后,刚开始感到特别无聊,到了这里后,可以经常与老伙伴一起唱戏、跳舞,还可以参与手工制作,非常开心。”家住朝阳花园的王阿姨表示。社区在端午节、“七一”、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还会组织开展“文艺汇演”“老兵故事会”“谁不说咱家乡好”等主题活动,让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长者都可以在“老有所为”中找到新的价值和乐趣,活出老年人的精彩。
  二是让晚年生活更有“温”度。每年暑期,老党员田师傅都会用“童言童语”给“童心园”托管班的孩子们讲述经典红色故事。结合老年长者的特长和爱好,围绕“邻里学”“邻里乐”“邻里帮”三个方面,社区党委多渠道搭建施展老年人兴趣爱好的平台,让老年人担任暑期托管班教师,打造“代际课堂”“乐龄学堂”,举办邻里茶话会、“邻里欢聚”谈心会、邻里同唱一首歌等活动,吸引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大家由相识到相知,由相知到相敬。今年65岁的范叔结对帮扶了辖区内的一位独居老人,家里炖的营养汤、做的好饭菜都会给老人送上一份。他们住在社区、爱在社区、乐在社区、动在社区,推动形成以邻为伴、为邻解忧、与邻为善的邻里关系新格局。
  三是让晚年生活更有“热”度。以“创优”为主旨,立足于区域老党员多、知识分子多、专家学者多及热心公益事业的群众多,自治基础好的优势,构建了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的自治平台——“百姓家常”议事会,以活力老年人为主体,带动居民在公共生活各个方面共同发力。
  “智囊团”的最强大脑冯爷爷,通过召开3次“板凳会议”,对接协调物业在小区增设停车位20个;“网格导师”王奶奶一有空就向社区青年干部传授群众工作的“经验”……他们以“长辈之暖”“导师之情”主动参与小区治理,收集民情信息260余条、化解纠纷矛盾20余起、参与活动策划30余次,通过“有为”实现了“有价值的养老”,社区基层治理的新动能正在悄然激活。
  “共享经济的时代,我们也可以贡献我们的‘共享’力量。我们可以用实际行动让老龄变成志愿服务的黄金时代,书写最美不过夕阳红的赞歌。”刚刚退休的安阿姨说。老年人从“需要”“共享儿女”到“被需要”成为“共享长者”,实现了从“生产”岗位到“生活”岗位的华丽转身,在社区发展的征途上继续挥洒激情,用建设新中国的热情推动社区走进新时代。
  在“共享”的带动下,朝阳社区凝聚庞大的群众力量,先后获得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山西省“文明单位”、山西省第一批示范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山西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太原市第八届“敬老文明号”先进集体等市级以上荣誉50余项。

专家点评
  朝阳社区突出发挥了党建引领的作用,在社区书记的带领下,社区工作主动聚焦老年人口多,独居、空巢老年人占比高、养老需求多的问题,同时满足老年人“不离亲、不离家、不离群”及“被需要”的精神需求,将健康老龄化与积极老龄观融合,打出一套“组合拳”。他们组建了一支328人的“共享儿女”队伍,建立了结对认亲的机制,充分利用国家、省的各项政策支持,全面满足老年人特别是独居空巢老人对健康、日常生活、情感的需求。
  同时,社区积极践行积极老龄观,盘活社区老年人力资源,搭建平台让老年人在社区继续发光发热,充分发挥“共享长者”在文化传承、社区建设和矛盾调解等方面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优势。
  点评专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原巡视员王华宁、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主任医师 周萌雯、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员 侯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