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7月08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2]

山西霍州千佛崖摩崖造像:民间信徒开凿的功德龛像群

  本报讯 (记者 梁耀华)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霍州千佛崖摩崖造像发掘资料。该摩崖造像的发掘,对研究晋南唐代佛教造像以及密宗信仰来源和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临汾霍州西南7公里处的汾河东岸山崖上,山势南北走向,造像分布面积长34米、高约12米。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8月至12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霍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对千佛崖摩崖造像及窟前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和清理。
  千佛崖摩崖造像的相关记载,见于明清时期的地方志。明嘉靖《霍州志》载:“圣佛崖,在州西南十五里,汾东岸,上有佛百余,故名。”清康熙十二年版《霍州志》载:“圣佛崖:在州西南十五里。汾水东崖上有佛百余,因以为名。”清道光《直隶霍州志》载:“圣佛崖在州西南十五里,汾水东上,有石佛千余。”上述记载说明,明嘉靖及清康熙、道光年间,千佛崖被称为圣佛崖,与州城相距7.5公里,且圣佛崖规模比现在大。有学者推测,可能因为近现代铁路、公路建设等人为原因,还有崖体结构变化、水害等自然原因,致使崖体受损,不少造像消失。
  考古工作者发现,千佛崖摩崖造像中部以北保存较南部好,北部以体型高大的倚坐佛为主尊,周围分布约110龛,存在避让、打破、借用关系。此外,崖面分布20处题记和少量线刻图案。由于风化、脱落等病害,仅可识别十余处题记和两处线刻图案。题记时代集中在开元至天宝年间,涉及人名、官名、地名、佛(菩萨)名等。线刻图案的内容均为礼佛供养人,有男有女,手执莲蕾、行炉,多行跪坐、胡跪之礼。
  专家认为,霍州千佛崖摩崖造像虽分层布局较明显,但雕刻水平参差不齐,相互之间打破、避让和借用关系多且复杂。据雕刻状况及题记判断,霍州千佛崖摩崖造像是以本地官员为主的民间信徒开凿的功德龛像群,反映出当时此地民间信仰较为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