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6月28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B22]

平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平菇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平菇是侧耳科侧耳属真菌。子实体丛生或叠生,菌盖呈覆瓦状丛生,扇状、贝壳状、不规则的漏斗状。菌盖肉质肥厚柔软,表面颜色受光线的影响而变化,光强色深,光弱色浅。菌褶白色,长短不一,长的由菌盖边缘一直延伸到菌柄,短的仅在菌盖边缘有一小段,形如扇骨。菌柄侧生或偏生,白色,中实;菌丝体白色,粗壮有力,菌肉白色、稍厚、柔软。
  平菇属好光菌类,多生于榆、榉、械、柳、栎、枫、槐等多种阔叶树种的枯木、朽树桩或活树的枯死部位上。平菇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
  平菇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每百克干品平菇含有蛋白质7.8克,脂肪2.3克,水分10.2克,多糖类69克,粗纤维5.6克,钙21毫克,磷220毫克,铁3.2毫克,烟酸6.7毫克,还含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且成分齐全、种类齐全。
  平菇味甘、性温,具有追风散寒、舒筋活络的功效,可用于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经络不通等病症。平菇中的蛋白多糖体、硒对癌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平菇含有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常食平菇不仅能起到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自主神经的作用,而且对减少人体血清胆固醇、降低血压和防治肝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等有明显的效果,对降低血胆固醇和防治尿道结石也有一定效果。
  另外,常食平菇对预防癌症、调节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增强体质都有一定的好处。

四大技术突破推动了我国平菇生产
  中国平菇的商业性栽培,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崛起于华中地区,然后向长江和黄河流域扩展。
  平菇生产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普及,覆盖大江南北的广大农村,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源于技术上的四大突破:第一、继1956年我国开始制作双孢蘑菇菌种后,平菇、黑香菇、木耳等菌丝体菌种也试制成功,并用于生产;第二、1972年,河南省首次用棉籽壳生料栽培平菇获得成功,棉籽壳栽培平菇产量高、技术易掌握,很快在国内推广,从而启发人们去开发用其他原料栽培平菇;第三、塑料袋在食用菌生产上的应用,解决了平菇大面积栽培原料成形容器问题,用塑料袋作栽培容器,可采用多种栽培方式,操作简便;第四,福建古田人创造的代料袋栽银耳的技术,给平菇等菇类的生产提供了完整的栽培工艺,解决了大面积栽培平菇如何防止杂菌污染等问题。
  技术上的四大突破,不仅推动平菇生产,而且对整个食用菌产业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四大突破,是以微生物学、发酵学和环境工程学科学领域的新成就为基础,与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

我省几乎每个县都种植平菇
  平菇作为山西省产量最大的食用菌品种,2016年总产量达到了115990吨,近几年因山西省部分地区特殊气候及扶贫政策影响,反季节香菇与双孢蘑菇增长迅速,平菇产量相对稳定,增速较缓。从食用菌整体来讲,山西不属于食用菌生产大省。2016年,山西省食用菌鲜菇总产量突破30万吨,达到306114吨,相比其他省份不占优势,但相对本省2015年增加11.4%,产值达到224521万元,比2015年增加了12.1%,增长幅度排在全国前六。
  平菇作为山西主栽食用菌品种,栽培技术相对成熟,栽培范围最为广泛,据统计,全省从事平菇栽培的合作社或者农户有近百家,在我省几乎每个县都有种植,其中,栽培成规模的有广灵、泽州、石楼、方山、大同南郊、盂县、保德、忻州、中阳、和顺、左权、太谷、长治郊区、长子、蒲县、黎城、洪洞、曲沃、襄汾、侯马、河津、临沂、夏县、永济等地。
  平菇因其栽培范围最广、技术相对成熟,基本以农户为单位进行栽培,近几年因农村种植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涌现出了较多的平菇生产专业合作社,但是因为平菇的工厂化程度较低,人为因素对栽培效果影响较大,所以在集约化管理上较差,较大规模的合作社又开始向小规模的农户承包制开始转变。

温度不同型品种在我省都能出菇
  平菇作为我省主栽食用菌,品种很多,尤其是国内菌种出售单位及企业较多,数量庞大。加之我省南北跨度600多公里,南北气候有一定差异,所以在平菇品种的选择上也呈现一定的差异性。总体来讲,按照季节性可分为高温型品种、中温型品种及低温型品种三类。
  大叶39属于高温性品种,出菇温度8—36℃,菇体灰白色,丛生大朵、形态较美、叶片大、韧性较好,比较耐运输,具有抗高温性,最高温天气时仍可出菇,转化率200%左右;早秋615属于中温型品种,出菇温度6—32℃,黑灰至深灰色,柄短、质硬、菌肉肥厚、菇质柔软、韧性好、耐运输,转化率200%左右;德丰五号属于低温型品种,其出菇温度2—30℃,灰黑色,大棵丛生、菌肉肥厚、柄短、质硬、产量较高,转化率150—200%。 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山西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