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6月24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1]

中医内科调治慢性胃炎,恢复胃动力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发生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变化,由多种原因触发。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这种疾病被归类为“胃脘痛”和“胃痞”等不同的病症。从中医角度看待慢性胃炎,邪气聚集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正气不足。因此,像慢性胃炎这样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在长时间患病之后,脾气变得虚弱是无法避免的。脾胃功能的衰退以及升降功能的不正常被视为这一疾病的基础病理机制。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虚是疾病的中心,而滞则被视为疾病的关键因素。因此,脾脏的虚弱和气滞通常被认为是慢性胃炎的主导原因。

  一、慢性胃炎对人体的危害
(一)胃出血。由慢性胃炎触发的出血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黏膜出现萎缩和变薄、血管外露、粗糙食物摩擦、黏膜表面糜烂以及出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黑色粪便。若出血量过大,患者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突发性地出现吐血,并有可能出现头晕、心慌、睡眠深度下降、大量流汗,甚至导致休克等一系列不良症状。(二)胃溃疡。胃溃疡与浅表性胃炎以及糜烂性胃炎这几种症状,都会引起明显的炎症,这会使得胃黏膜逐步萎缩和变薄,并有可能伴随糜烂和溃疡等并发症。患者如果出现了以上症状,就应尽早通过胃镜诊断,以免病情加重。(三)贫血。大量流血的慢性胃炎病人可能出现贫血。一般来说,慢性胃炎患者出现的贫血症状主要有两种类型:1、巨幼红细胞贫血,常被称为恶性贫血。这种病患一般会出现与贫血相关的不适,例如头晕、体力下降、心动过速以及面部发白;2、慢性失血是引发缺铁性贫血的核心原因,慢性胃炎患者食欲下降,促使他们的营养摄入减少,胃中的酸度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从而导致出血现象的发生。
  二、从中医内科角度看待慢性胃炎
  中医传统的经典著作从未明确提及过慢性胃炎这一疾病的名字,其主要的症状与“痞满”“胃脘痛”“嘈杂”和“嗳气”等病症十分相近。201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诊断,同时将慢性胃炎分为若干类别,如“胃脘痛”“痞满”“反酸”及“喧杂”等。在慢性胃炎的诊断分类上,众多方面意见并不统一,但主要可以划分为5种疾病类型: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胃络瘀阻。在实际临床过程中,这种类型的病症往往显示为虚实和虚实两者并存的特征。通过对患者进行中医症状分类,并实施相应的治疗方案,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各种症状和提高其生活质量,还有助于防止胃黏膜糜烂、萎缩、肠化生以及异型增生等疾病的风险。
  三、中医内科调治慢性胃炎
  (一)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通过刺激某些特定穴位,比如足三里、中脘、内关等,实现人体气血的平衡、经络的畅通以及脾胃功能的加强。足三里穴作为诸多针灸穴位之一,位于大腿的外围,拥有平衡脾胃、增强气血以及改善脾胃功能的多种效用。中脘穴位处于上腹区,作为胃部的集穴,具备调节胃中的气氛、减少逆流、止咳,以及缓解胃部胀痛和频繁打嗝等各种病症的特性。手腕横带上方两寸处的内关穴,具备疏通肝功能、舒缓抑郁情绪、平衡胃部不适、减轻精神压力以及缓解胃部不舒服的多重益处。(二)饮食调整。在治疗慢性胃炎和胃酸方面,调整饮食习惯十分重要。中医深信“饮食和药物有共同的价值”这三个原则,并相信食物与药物对治愈疾病具有共同效果。患者选购食品时,应优先关注那些味道清淡、容易消化和营养成分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及粗粮等。这种食品不仅能为人体提供基本的营养需求,还能帮助缓解对胃的压迫,进而提高脾胃的工作效能。此外,为避免加剧胃部炎症和疼痛的风险,医生建议患者尽量不要摄入辛辣、油腻及冷凉的刺激性药物。(三)中药内服。从中医视角出发,慢性胃炎常被认为是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一部分症状。因此,在治疗中,医生应重视并根据具体症状来制定治疗策略。对于功能较差的脾胃疾病患者,医生采取中药治疗时,应重点考虑健脾胃和益气养血的措施。
  总结:
  利用中医的辨证分类,医生对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不只有助于减缓病症,还可以显著降低西医治疗时药物产生的耐药性、依赖性和不良反应。因此,患上了慢性胃炎的患者,在治疗方面,可以积极采用中医进行治疗,以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李敏萍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