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6月21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8]

探索未知之路吾辈责无旁贷

——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作文分析及范文

  原题再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析
  这个作文材料紧密关注了当今社会上的热点,AI人工智能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作为近年来新生的事物,AI毫无疑问正在一步步改变着人类的学习、生活。按照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辩证法逻辑来思考,在看到科技正向影响社会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思考如果使用不当对于人类的负面影响。本篇材料突出了对高中生思辨思维的考核,引导考生透过表层看深层,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
  既然材料里提到了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帮助问题“很快”得到解决,首先就分析“很快”是否等同于“减少”;然后,可以从生产力发展与问题产生的关系来分析,生产力的发达与问题之间的正比,科技并不能“减少”人们的问题;其次,可以通过历史上的事件,分析“快”背后负面的因素;再次,可以思考科技对于人类的作用,进而引出关照“德”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科技的正向作用。

下水作文 1
以“德”来指引科技的方向
  社会上盛行一句话,叫“科技改变生活”,诚然,从人类发展的长河来看,交通工具从“輮以为轮”的木轮车,到不断更新的蒸汽车、燃油车、新能源车、地铁、磁悬浮列车,科技拓宽了人类的活动半径,提高了人类社会的节奏和效率;从以前靠自己来写文章、靠老师来答疑解惑,到现在的人工智能软件、作业检查软件等。仿佛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会让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少?其实不然,人工智能并不能减少我们的问题。
  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必然是问题不断产生的过程。原始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们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安全与温饱问题,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人们面临的问题已不仅仅是生存问题,还有发展的问题。尤其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入学、就医、教育、环保等都成为新的问题,除此之外,除了国家社会面临的问题,每个个体每时每刻都在面临新的问题。可以说,生产力越发展,新的问题也会相应产生。
  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虽然能很快得到答案,但这个答案的特点是“快”,而不是正确或是深刻。先秦文学中有一篇文章叫《邵公谏厉王弭谤》,面对百姓的不满,周厉王的解决方式很“快”——任何人不得妄议朝政,但无效,结果招致失败。封建王朝,为了控制言论,设立了许多的特务机构,大兴文字狱,解决方式确实“快”,但也招致了朝廷的覆灭。可见,“快”并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同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应用,也不一定能减少人们的问题。
  既然科技不能减少我们的问题,那科技对于我们有没有用?当然有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高科技”,原始社会的科技应该就是结绳记事、甲骨文解决了人类记载事情的难题,商周时期解决了在青铜器上记录文字的难题是科技,东汉时期的造纸术解决了竹简记事不易保存的难题是科技……可以说,科技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科技还承载了人类文明的智慧,让人类的文明得以传承和弘扬。
  正如水一样,“可载舟亦可覆舟”,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能很快给出答案,但并不能代替人类的思考,如果科技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思维的僵化退化,对于人类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科技不能违背伦理道德和法制约束,不然的话,高科技在武器、生物、化学等领域的滥用,会给人类带来无尽的麻烦。
  如何看待科技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准确的答案。儒家思想用“礼”来约束言行,用“乐”来引导言行;墨家用“兼爱”来帮助他人;王阳明的“心学”用关照内心来约束言行;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把“德”置于人才培养的首位。可见,用“德”来指引科技的方向,才能使科技真正促进人类的发展,才能有效解决人们不断产生的新问题。

  吴文奇:太原市成成中学教师,太原市教育局优秀共产党员、太原市优秀共青团干部、太原市推动终身学习先进个人。

下水作文 2
生命不息追问不止
  朋友们,相信你很熟悉这样的场景:想知道旅行路线,点击搜索引擎就可以得到好几种方案;想了解特色小吃,大众点评早就为你准备了美食榜单;身处公共场合,社恐也可以在机器人“小艾”“小智”们的引导下办理业务。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时代,越来越多的问题有了答案。但即使这样,技术的发展也不能满足人类所有的好奇,正所谓技术层出不穷,问题常在常新。
  技术本身就是问题的产物。如何在纺纱的时候更省劲?蒸汽机如何更高效地应用于生产?磁体运动为何能产生电流,电流怎样驱动物体运动?各领域的信息是否能整合到一起,从而实现信息互通?计算机能否代替人类进行一些智慧活动……这些问题是技术产生的源泉,而且在技术更新迭代的过程中,本身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简而言之,技术诞生的那一刻就与问题相关,并在问题的海洋里完成自身的飞跃。所以说,我们没理由期待问题越来越少,从技术发展的路径来看,问题是有价值的存在。
  新技术的诞生会给人增添更多的困惑,如何处理技术与人的关系便是其中之一。马克思曾经揭露工业时代的怪象:机器可以减少人类劳动,使劳动更有成效,但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夏衍也在《包身工》里感叹:这儿有的是20世纪烂熟了的技术、机械和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在当下,大数据可以触及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的信息几乎暴露于网络之中,我们的时间被各大应用偷走,我们的生活被商家的算法困住……归根结底,技术与人的问题是人和人的问题,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带来社会关系的变化,人只能在这种变化中苦苦寻找破解的答案。
  技术不能代替人去体验、去思考,在有关人的重要命题上,技术只能望而却步。如何面对生死?怎么去爱?怎么面对孤独?如何实现个人价值?如何正视失败?互联网上有成千上万条回答等着你,当然你也可以找AI聊一聊,它可能会给出更满意的回复。但是,这些内容是否真正深入了你的生命,是否能有效指导你的生活,则需要再三思量。
  一首歌里有这样的句子:“你清楚我吗,你懂得我吗,你有否窥看思想的背面。”讲的是人与人的距离,人心尚且可以隔膜至此,更何况机器与人。信息优势永远无法替代个体经验,又如何指望它能回答关于人生的所有疑问?
  问题是人们向上的车轮,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的问题不会变少,也不应该变少。技术越是发展,我们越要坚守追问的权利,为了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为了人类的进一步解放,为了个体更好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在质疑与解惑的循环往复中彰显万物灵长的尊严。
  徐盼盼:太原市进山中学教师,喜欢思考,热爱写作,致力于在下水示范中成就学生,收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