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6月14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3]
山西建投潇河公司钢结构智能制造车间

以“新”提质 构建钢构产业新图景

  6月13日,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山西建投潇河公司钢结构智能制造车间,各条产线火力全开,产业技术工人坚守在各自岗位上,赶订单、促生产。作为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该公司持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依托智能制造不断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夯基垒台。“日前,我们刚刚完成了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T3航站楼东、西指廊钢2000余吨的钢构发运,正全力以赴为其他十余个转型项目生产钢构。”钢结构制造事业部负责人说道。
  走进生产车间内,“全副武装”的工人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设备,智能化机器高速运转,各工序衔接有序。在智控中心,操作人员在电脑上发出指令,一张张厚厚的钢板进入装配式建筑生产线之后,机械手和工业机器人便忙碌起来,经过多道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工序,钢板变成了装配式钢结构部品、部件。“只要点击鼠标,即可实现车间-产线-工位的场景切换,并联动呈现生产数据、运行状态、预警信息等。”工作人员说。“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立足智能制造,我们坚持以数智赋能制造,实现人、机、料、法等多要素的深度互联,让管理和运营效益最大化。”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公司拥有的数控等离子切割机配备滚动式切割台,可根据控制中心既定的速度、距离,执行滚动操作,误差不超过3厘米,且切口不挂渣,省去了人工打磨。公司在省内同行业中首家使用的激光双面组焊接机器人技术,不仅使构件拼接更加整齐,避免了单面焊接的形变,同时将焊接误差也控制到最小。“所有的设备都加装了智能化系统,即便是一些传统设备,也增加了信息化端口。”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依靠这些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填补了我省大型钢结构桥梁的焊接总装和超高层建筑钢结构制造的空白。
  目前,在该公司钢结构智能制造车间,箱型、H型梁柱月产能可达1万吨,大跨度空间管构2000吨,桥梁钢结构3000吨,风电塔筒5000吨。
  产能和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科技创新。该公司以研发设计为先导,成立研发设计中心,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其研发的适应山西地域特色的隐式钢框架住宅体系,被评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复杂空间管桁架屋盖建筑关键技术等科技成果被评价为国内先进水平;数字化施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行业科学技术一等奖,BIM技术实施案例获行业一等奖。 记者 乔建彬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