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6月07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7]

这位教授手机里存着100多位工人的电话

  从事科研20多年,武科大高温电磁材料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掌舵人”李享成带领团队坚持自主创新,研制了一系列科研设备,研究成果不仅为国家重器披上“防护衣”,还为相关行业带来超过40亿元的经济效益。
  多年来,他一直认为师生团队和工人师傅是自己的两大“智囊团”。他的手机里存着100多位工人的电话,工人们也都说他是“真正接地气的教授”,对他知无不言。
没有设备,“自己做”
  李享成长期研究的“高温电磁材料”是很多国之重器的关键组成材料,相关技术和产品长期被国外垄断。作为武科大这一领域的开创者,他几乎是白手起家。
  研究高温材料在电磁场作用下的反应机理,需要1700摄氏度以上的强电磁场环境。李享成打算从国外购买相关设备,一打听,要价高达400万元,而且要走审批等程序,他一想,买不起,也等不起。
  “自己做!”他找到一个做设备的校友,两人边查资料边列出零部件清单,逐一购置。有些配件没有,他们就自己画图纸,再找厂家定制。大大小小的近千个零部件摆满了软磨硬泡要来的60平方米实验室。
  经过上百次的调试,设备终于能正常使用。“我们用一年时间制造出国内第一台相关设备,费用仅为进口产品的一半。”李享成自豪地说,“这台设备可是‘大功臣’,支撑了许多国家项目的研究。”
  如何测试涂层材料在高温下的性能?李享成在网上查询后发现,全球都没有相关设备。这一次,他还是“自己做”。他从学院找到一台LCR阻抗仪,然后绘制炉子的图纸,找厂家做出实物,还开发了软件。经过无数次改进,终于把这些部件组装起来并连上电脑。
  “这台设备属于全球首创!”李享成介绍,“我们在这台设备上做出了大量的数据。”上个月,他们拿到的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就来自于此。
为国之重器披“防护衣”
  高温陶瓷抗热冲击性差,是世界难题。为了观察陶瓷材料的摩擦和损毁过程,李享成带领团队成员穿上厚重的工作服,深入超高温生产现场,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回到实验室,他埋头做理论研究、模型修正、工艺改进。经过5年上万次的实验,团队成功突破了这一科研瓶颈。
  给高温陶瓷做涂层是关键技术。李享成把团队师生分成两组,一组在电脑上计算技术参数,一组在设备上给陶瓷做涂层。半年过去了,涂层要么无法附着,要么附着后不均匀,没有一块材料合格。
  对此,师生们有些气馁。但李享成鼓励他们:“多试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研制出第一块合格的高温电磁材料。
  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各种难题时,李享成总是很乐观,这得益于他青少年时期与家人一起劳作的经历——夏天插秧,头顶烈日,脚踩泥水,一天下来身上晒脱皮;秋天割麦,手拿镰刀,弯腰挥动,一天做上万次重复动作。那些辛勤劳作的日子,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
  近10年,李享成团队承担了近20个国家重要项目,研究成果不仅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多项技术封锁,还为国之重器披上了“防护衣”,有效实现了电磁防护。
带两个“智囊团”做应用
  在李享成的团队里,所有科研项目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即使是基础研究也不例外。“我有团队师生和工人师傅两个‘智囊团’。”他常说,两个“智囊团”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的“左膀右臂”。
  每次到车间,见到工人们坐在地上,他也毫不犹豫坐在地上;就餐时,他和工人们一起排队打饭,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聊天。工人们都说他是“真正接地气的教授”。
  一次,李享成到企业查看高温陶瓷材料的试用情况。到了现场,看到有的陶瓷缺边少角,有的表面粗糙不平。在他疑惑之时,工人们说,粉料太轻了,所以缺边少角;熔点不匹配,流动性不好,所以表面粗糙。他追问如何解决,工人们说,增加粉料的密度,调整涂层的熔点。
  李享成按照工人们提供的建议,很快解决了这些问题。“不从工人那里了解实际情况,研究可能是空对空。”他说,“工人们的建议往往是实用、管用的,而且比从网上、书上查到的更直接。”
  在李享成的手机里,有100多位工人的联系电话。只要是和他打过交道的工人,即使半年没见面,再见面时他也能喊出名字。需要什么实验物品,只要他一个电话,很多工人马上就会送来或寄来。知道他遇到难题,工人们会和他一样着急,和他一起在现场想办法。
  近10年,李享成带领团队制备了10余个系列的高温陶瓷产品,并全部实现了产业化,科研成果在20多家大中型企业中转化应用,实现经济效益40多亿元。
李思辉 程毓/文 武汉科技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