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6月03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5]

手术室护士教你术前舒缓心情的方法

  手术对病患而言是一个未知的过程。他们对手术的具体细节和结果缺乏了解。这种不确定性使得病患感到无法掌控自己,缺乏对手术过程的掌控感和对结果的预期。病患担心手术的效果、可能的并发症以及康复过程中的困难,这使得他们感到无助和焦虑。缺乏对手术成功的信心和控制感,进一步加重了病患的焦虑情绪。
  一、分析手术前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
  根据中国医学心理学研究人员的一项调查,患者通常在手术前感到恐惧和担忧。他们害怕疼痛和死亡,担心手术中是否会出现意外情况,是否会残疾或毁容等。他们表示,在入院后迫切希望尽早进行手术,但手术日期一旦确定,就感到恐惧和不安,出现食欲缺乏和失眠。即使在手术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药,患者仍然很难入睡。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研究表明,患者术前的这种恐惧和焦虑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如增加出血量和延缓伤口愈合等。此外,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还容易引发并发症。因此,术前心理护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权威的医生和护士应为患者提供术前心理咨询服务。他们应耐心倾听患者的意见和需求,向家属详细介绍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对手术的安全性做出肯定的保证,绝不能向患者提及任何危险性。
  二、在手术前实施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术前心理干预和辅导对病患的心理健康和手术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以下是术前心理干预的重要性:1.减轻焦虑情绪。通过与病患的沟通和交流,医生可以了解病患的担忧和顾虑,并提供相关的信息和解释,以减轻病患的焦虑和恐惧感。医生还可以使用放松技巧、呼吸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病患调整情绪,增强应对焦虑的能力;2.提高信心和控制感。医生通过向病患详细介绍手术过程、可能的风险和预期结果,增加病患对手术的了解和信心。医生还可以鼓励病患参与制定治疗计划和康复方案,以增强病患对自身的掌控感。这样可以减少病患的不确定性和恐惧感,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合作性;3.促进治疗和康复。术前心理干预有助于病患在手术后更好地应对治疗和康复过程。通过减轻术前焦虑情绪,病患在手术后可能更容易配合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更积极地参与康复训练和恢复活动。这有助于加快康复进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治疗的效果。
  三、缓解患者心情的措施
  当患者身体出现不适时,他们通常在心理上变得脆弱。他们对手术感到恐惧,对自身疾病的了解有限,因此缺乏内心的安全感。在这个关键时刻,医生和护理人员应成为他们最依赖的对象,让患者对他们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并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医护团队身上。为了帮助缓解患者的焦虑,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
  1.建立亲密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在治疗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应与患者建立亲密的联系。在患者心理脆弱时,他们要积极提供心理支持,并与患者保持多次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护理人员应仔细倾听患者的担忧,解答疑虑,让患者得到情感上的支持,为即将进行的手术做好准备。
  2.清晰介绍手术信息给患者。护理人员应及时向患者传达手术的详细信息,包括医生的背景、手术的安全性、可能的风险、术后护理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这样可以让患者对自己即将进行的手术有明确而充分地了解,从而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
  3.营造舒适的环境。提供宜人舒适的环境有助于患者放松。护理人员可以在手术室内展示一些轻松愉快的主题图片,将墙壁涂成温暖的色调,并调整光线的角度和强度,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压力。
  4.播放柔和的音乐。音乐对人的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当患者紧张时,护士在手术过程中播放柔和的音乐,不仅可以转移注意力,还能让手术室的氛围变得轻松愉悦。
  5.自我效能干预。护理人员给患者播放成功治愈的病例,让其产生积极的治疗心态,同时邀请治愈成功的病患到院为其讲解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减轻其心理压力。
  四、结语
  手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焦虑常常会产生负面影响。医护人员通过正确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动和特点,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引导,可以有效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
卢丽玲 桂平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