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5月22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4]
自闭症自我封闭 乐队需要协作交流

这支乐队创造了“矛盾体融合”的奇迹

  我一路看过千山和万水,我的脚踏遍天南和地北,日晒或是风吹,我都无所谓……“只听音乐,不会有人知道他们都是自闭症孩子,能够组成乐队演出可以说是个奇迹。”5月19日,太原灵星社区服务中心阳曲校区执行校长范世禄说。
  正在舞台上表演的是我省首支由自闭症孩子组成的“心青年”乐队,年龄在14至18岁。这是一群没有如何音乐基础、不与同伴合作、难以接受指令的孩子。经过几位特教音乐老师的细心培训和刻苦排练,他们弹奏吉他,打响非洲鼓,手指、歌喉间流淌出动人的音符……
音乐课上的细心发现 激发成立乐队灵感
  激越、铿锵、奔放……当17岁的范镕嘉激情四射地敲打起架子鼓时,同样17岁的武鑫杰总是忍不住唱上几句。“可以说,他们就是成立‘心青年’乐队的萌芽。”音乐老师李琪说。
  去年3月初,李琪上音乐课时发现范镕嘉总是喜欢敲击架子鼓,即兴演奏的时候能够跟上音乐节拍,并且可以连贯地打击一首曲子。李琪就找来一些打击乐让他学习,发现他比同龄普通的孩子水平还高一些,对乐感的把握非常到位,有一定的音乐天赋。“在与自闭症孩子们相处的这20年当中,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方面,有的在音乐方面,有的在美术方面,还有的在手工制作方面。只要我们合理引导,把每个孩子独特的一面发挥出来,每个孩子都是有价值的。我发现马琦越乐感特别好,可以弹琴,范镕嘉可以敲一手好听的架子鼓,武鑫杰和李宇轩唱歌非常好听,能不能把他们组织起来建一个乐队呢,让他们学习合作,参与公益演出,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充实有意义。”范世禄告诉记者。
  正巧,李琪提交了一份“灵星艺术类特长生培养计划”,从孩子自身的优势和兴趣出发,因材施教,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以谋求终身发展之道,这个想法与范世禄不谋而合。
  “心青年”乐队随即开始筹建,范镕嘉(架子鼓)、马琦越(钢琴)、马俊豪(吉他)、杨士博(非洲鼓)、李宇轩及武鑫杰(主唱)成为乐队成员,2023年10月正式成立,开始了每天的排练,并且寻找公益演出的机会。
  为什么叫“心青年”乐队,范世禄说,“心青年”一词通常指的是患有心智障碍的群体,如唐氏综合征、孤独症等。这个词汇中的“心”字寓意着“用心生活”,旨在强调即使面对挑战,这些个体仍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日常生活中。
不分节点“罢工”这是排练最大障碍
  对于乐队的孩子们来说,最大的难题在于缺乏同伴关注,不会与同伴合作沟通,每个孩子只专注于自己的乐器,排练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范镕嘉演奏技术较为成熟,但情绪问题严重,在练习和演出中时常闹情绪咬自己,是老师们耐心的一次次安抚才保证了正常排练。“如果范镕嘉出现了情绪和刻板行为,就会中断排练,突然咬自己的胳膊,咬一口,敲几下,敲几下,又咬一口。起初排练时,没一会儿,胳膊上已经青一块儿紫一块儿,让人看了心疼。这可能是他陆续上了两节架子鼓课,有些累了,也可能是一直打击同一首歌曲烦躁了。”李琪告诉记者。
  为了“保护”范镕嘉,每次排练的时候,李琪就将手轻轻搭在他的肩膀上,护着他的右臂。如果看到他情绪不稳定,李琪就轻拍他的肩膀,让他不出现躁动的行为。
  5岁就开始接触钢琴的马琦越有着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经历,他指关节有些变形,手掌肌肉经常无法放松,但这些都没有阻挡他的钢琴梦。不同风格的曲目《土耳其进行曲》《肖邦圆舞曲》等,马琦越都可以熟练演奏,难度大些的《我的祖国》《茉莉花》《欢乐颂》等也不在话下。“虽然手形不十分规范,但他手指特别灵活,可以在琴键上快乐地跳动,弹奏出动人的音符,看了他的现场表演,你会特别震撼。”李琪说。排练时,马琦越经常思想不“在线”。“越越,这个音符弹错了,你在干什么?”李琪询问,马琦越却不回答,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多问几遍,轻拍两下,有时候才有答案。
  马琦越在排练时“不允许”小伙伴们出错,如果吉他、架子鼓或是主唱错了一点,他就会有情绪,不能够与伴奏速度保持一致,完全不管是在排练或是演出。“集中注意力,配合大家的节奏,快!”李琪几乎每次都要提醒。
  主唱武鑫杰有时爱玩“罢工”,说自己“嗓子疼唱不了”,音乐老师薛军连安慰带鼓励,“乐队最近有演出,大家可都等着你排练。”武鑫杰转转眼球,不理不睬。中午吃饭时,薛军又来做动员工作。下午3时,武鑫杰已经等在了排练室门口,大喊:“薛老师,快点,等你排练!”
首演成功 创造了“矛盾体融合”的奇迹
“非洲鼓的主要特色在于其声音的属性可以被广泛运用在特殊的场合中,这类鼓声音沉厚有力、清脆明亮,节奏还十分快。我们起初把非洲鼓加入到乐队中,就是希望能够带动起大家的积极性,更好地烘托现场氛围。”李琪说,于是,在十几名孩子中进行“海选”,乐感好、音乐表现力极强的杨士博脱颖而出。
  尽管在乐队中最小,13岁的杨士博却是排练演出时最“卖力”的孩子。笑容可掬,全神贯注,杨士博的双手不停地起起落落,拍打着鼓面,声音有时甚至能盖过架子鼓,可他从不顾及自己的手疼不疼,排练结束,他的手面总是通红。每次老师关心他时,他的回答只是“老师,不疼!”“大拇指拨动654、食指拨动332,中指拨动232……”对于音乐完全是零基础的吉他手马俊豪,薛军把第一节课搬到了黑板上。“我先讲解吉他的常识,让他读一个数字拨一根弦。”面对面,手把手,薛军下足了辛苦。到首演时,马俊豪可以背着吉他站在台上跟着音乐节奏进行扫弦。
  苦练狠练,孩子们忘情投入。单一练习,合作排练,几位音乐老师带着孩子们下了辛苦。去年11月中旬,“心青年”乐队在灵星机构答谢会上演出,也是乐队首演。“我们前期讨论了好多首歌曲,最终定下了朴树的《new boy》,这首歌曲风明快,给人快乐、简单、充满希望的感受,而且演奏速度适中,适合孩子们目前的演奏水平。”
  最后一个节目,作为压轴的“心青年”乐队登台啦!孩子们统一着装,毫不怯场,演奏连贯,歌声嘹亮。高潮时,范镕嘉的架子鼓棒都飞出一支……
  演出结束后,孩子们有些出人意料的集体起立,深深地鞠躬向观众们致谢,换来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范世禄、李琪、薛军心情激动,热泪盈眶。得到尊重和认可,这就是让孩子们登上舞台的原因。
梦想照进现实 希望在音乐中放飞
  自闭症孩子严格遵守着自己的“规则”,每次排练都要经历和他们谈判的过程。首演成功,之后的排练顺利了一些。渐渐地,孩子们从抗拒练习,变成了每天主动练习,并且希望参加演出。“我大学就读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校每年招收几百个残障大学生,是一个真正实现融合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我见到真正的人格平等,迎面走来一个坐轮椅的、或者满头白发、或者用盲棍的、或者咿咿呀呀‘指手画脚’的同学,没有人会感到惊讶,甚至没有人会另外多看他们几眼。”李琪说,这里有很多优秀的残疾学生,比如一个全盲的同学能在钢琴键上十指飞扬,一个失聪的同学能舞出美妙的舞姿,一个孤独症孩子能登上钢琴比赛大舞台。古代就有五音疗法,现代更有音乐治疗,音乐是我们和自闭症孩子沟通的桥梁。经过持之以恒的训练,每个自言自语、手舞足蹈的孩子也会是舞台上一颗闪亮的星星。
  今年4月初的自闭症日,“心青年”乐队完成了第二次演出《远走高飞》,孩子们的配合、台风、演奏熟练度有了提升,但离一支成熟的乐队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有经济的支持。
  在音乐的世界里,这群孩子找到了自己的星辰大海。
■采访手记
天使在歌唱
  自闭症孩子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是遗落在人间的天使。
  零音乐基础、激动时咬自己……能否把这些特殊的孩子组建成一个能够上台表演的乐队,成立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范世禄和他团队的老师们,投入了非比寻常的时间和热情。
  加入这支乐队,让孩子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找到了更多的自由和快乐。他们挥洒天性,不再迷茫;他们全情投入,弹奏希望;他们放逐梦想,自由歌唱……
  舞台上的他们,值得我们尊重。无论他们的演奏水平如何,那一刻,他们没有彷徨,都在放飞梦想,我们也不需吝惜自己热烈的掌声和尊重的目光。
  音乐可以给孩子们打开一扇人生的大门,让他们体现自己的价值。正如同他们在《远走高飞》中唱的:如果迎着风就飞,俯瞰这世界有多美,让烦恼都灰飞,别去理会自我藉慰,如果还有梦就追……
  天使在歌唱,快乐在倘佯。
记者 田勇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