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5月17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4]
为点亮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火炬,鼓励年轻一代科学工作者为中国的科技事业添砖加瓦,本报特选取刊发此次宣讲大赛3位一等奖获得者郝思远、穆超超、张哲侨的宣讲稿。他们讲述了3位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和突出成就。

写故事的人——郭永怀

  “两弹一星”的故事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是书写“两弹一星”伟大故事的人,大家熟悉吗?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其中的一位写故事的人。
  他叫郭永怀,1909年出生于山东荣成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郭永怀勤奋好学,193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留学生,远赴海外学习先进知识。在留学期间,他先后发表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在应用数学、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郭永怀毅然决然要回到祖国,但是回国前受到了美国移民局的重重阻挠,为了顺利回国,郭永怀含着眼泪,当众烧毁十多年来苦心钻研的成果,夫人李佩看着他多年的心血化为灰烬,劝他不要烧了。郭永怀却说:“没关系,知识都在我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
  1956年9月,一艘驶往遥远东方的巨轮起航了。郭永怀凭栏远眺,心潮澎湃。女儿郭芹在身边问道:“爸爸,咱们的新家到底是什么样子?”他笑着说:“黑砖灰瓦,一幢简朴的住宅楼,不过那才是我们真正的家。”从那时起,郭永怀就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
  1960年初春,郭永怀投身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在茫茫沙漠中呕心沥血、废寝忘食。
  1964年10月16日清晨,在新疆的罗布泊腹地,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已经吊装在高高的铁塔顶部,此刻,郭永怀和同事们翘首以盼,下午3点,倒计时开始了——十、九、八……
  此时郭永怀感到浑身发紧,就像一块钢板。
  “轰……”一声巨响,石破天惊,伴着熊熊火焰,巨大的蘑菇云缓缓升腾。那一刻,郭永怀如释重负,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么灿烂,笑得那么忘我!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发射之后,郭永怀的脚步并没有停下,而是继续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攻坚克难,不懈努力。
  这是1968年初冬,女儿给郭永怀写的家书:爸爸,呼伦贝尔天寒地冻,我的脚冻伤了,您可以给我买一双过冬的棉鞋吗?
  郭永怀回信说:“棉鞋暂没有,你是否画个脚样来,待有了货,一定买。”这是郭永怀生前的最后一封家书,作为一位科学巨匠,他一生攻克了太多的科学难关,然而那个寒冬,他却没能为自己唯一的女儿买上一双过冬的棉鞋。
  几天后的12月4日,郭永怀的工作有了重要的突破,为了不耽误时间,他决定当晚乘飞机赶回北京向中央汇报。凌晨时分,就在快要抵达北京的机场时,飞机突然不受控制,意外发生了。
  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时刻,这是一个国家高于生命的瞬间,在飞机爆炸前,郭永怀毫不犹豫地抱住了警卫员牟方东,将公文包紧紧夹在两人胸前,用血肉之躯铸成了钢铁般的屏障,任火焰肆意地吞噬着他们,可公文包里的绝密文件却完好无损。这份用生命保护下来的文件,成就了我国第一颗设计当量三百万吨的热核导弹,也让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让悠扬的中国乐章响彻太空,让全世界人民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全新篇章。
  巨星陨落,光辉依旧,郭永怀是唯一一位横跨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三个领域,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郭永怀,他是写故事的人,他用生命书写了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像他这样写故事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写明月照山河,知我来路便懂去往,写岁月争朝夕,民族复兴强我中华!
  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铭记先辈,传承精神,在科普事业中,也要做一名写故事的人,写科普教育的精彩,写科技创新的辉煌,写更多的希望,写更多的未来,写更多属于我们的科普事业好故事!
(下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