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5月13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2]

喇叭“嘟嘟”响

  “爷爷,爸爸今天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小女儿激动地给爷爷打视频电话,语气中充满了兴奋。“和姐姐的自行车不一样,我的车把上安装了三个铃铛。”她高兴地展示其中一个铃铛,碰了一下发出清脆的声音……
  爷爷宠溺地看着孙女,还很认真地附和着,顺便展示了他收藏的一个喇叭——旧时人力车的铜制喇叭,“这是爷爷给你的‘传家宝’”。爷爷收藏的铜制喇叭外形像铜号,长15厘米左右,喇叭末端是一个气囊。一捏气囊,喇叭响起,声音洪亮。
  铜制喇叭具体什么时候出现不得而知,但是从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中详述的老北京黄包车夫的生活中,可以看到黄包车在那个时代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而铜制喇叭便是车上一个配件。直到人力三轮车的出现,这样的配置也一直沿用。
  黄包车,又名人力车,是一种用人力拖拉的双轮客运工具,在众多电影、电视剧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它由日本传入中国,先流行于上海,后又传入北京,被称为“东洋车”。
  据1948年出版的《上海市大观》(屠诗聘著)记载:“人力车是日本的产物,第一次到上海远在同治十三年,有一法国人叫米拉的从日本输入了这东西,经法租界公董局核准于三月廿四日发出第一张照会。米拉取得法公董局和公共租界工部局的许可,备车三百辆在租界营业,这是上海有人力车的第一幕。”
  当时的黄包车夫会安装铜制喇叭、脚铃和车灯,夏天装上帆布防雨篷,冬天则挂上棉暖篷。车厢前伸出两根辕杆,是挽车的手把。车夫提起辕杆,于车厢内,乘车人身躯后仰,可减轻挽车力。
  在上世纪初作为交通工具,黄包车以其应时、方便、价廉的特点而深受市民的喜爱,成为市民出行所依赖的重要交通工具。
  到上世纪40年代,流行了半个世纪的人力车数量锐减,这时三轮车开始兴起。同样,有的车夫仍在三轮车车把上安装这样的铜制喇叭。一响起来,“嘟嘟”的,需要乘坐的人听声音就知道有三轮车经过。那个年代,很多人搭车回家,往往是买了东西拎不动或者有其他急事,三轮车师傅会帮忙拎东西,还会以最快的速度蹬到目的地。“我可不要这样的喇叭,又大又笨。”对于爷爷赠送的礼物,小女儿有些不屑,“我的铃铛一碰就响了,声音还好听……”确实,这样“笨重”的喇叭不适合现代审美,但它是黄包车、三轮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一起见证和承载了整个时代的变迁;现在,它们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从前慢生活的日子中,它陪着车夫们一脚一脚地蹬出了一个个家的希望,留下了独属于它的印记。它,就是那个时代的与众不同的缩影。 记者 高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