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堡如林枪眼如织
解放太原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
太原曾是一座“碉堡城” 各类碉堡5600多座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太原解放75周年。
4月17日,“丰碑——纪念太原解放75周年红色藏品展”在太原工人文化宫开幕;4月21日,“热血无畏英雄无名”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在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举行;4月22日,太原市青年宫演艺中心上演新编现代晋剧《上马街》;4月24日,“诵革命诗篇谱时代华章——杏花岭区纪念太原解放75周年朗诵音乐会”举行……连日来,太原市社会各界用不同的方式,回望那场对全国解放至关重要的胜利。
75年前,面对国民党号称“固若金汤”的“反共模范堡垒”,人民解放军历时6个多月,全歼国民党阎锡山部及地方保安团13.5万余人。太原解放战役的胜利,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华北的最后堡垒,结束了阎锡山在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
曾在机关工作多年的吴根东,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竟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书写那段历史。
2013年10月,吴根东观看一部解放太原的电视纪录片,才知道解放战争时期太原碉堡的数量和坚固程度在全国首屈一指。他查阅很多资料后得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阎锡山在太原督导建设的各类碉堡竟达5600多座。“原来,我们的太原城,还是一座‘碉堡城’!”眼前的数字,让吴根东惊讶不已。
拥碉堡自重 阎锡山幻想“以省复国”
经过战火洗礼、风雨剥蚀,那些碉堡现存多少?留存至今的碉堡成何模样?
从2013年11月开始,吴根东带着这些问题,踏上了探寻碉堡之路。他不是在图书馆或档案馆等地查阅资料,就是在闹市或山野中寻找碉堡这样的战争遗迹。这是一场持续5年、跨越太原市多个区(市、县)的寻找。5年间,他饱尝酸甜苦辣,找到239座形制各异、或缺或全的碉堡。
这些碉堡,见证了人民解放战争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城市攻坚战。每一座碉堡,都有自己的故事。
文以载道,可以让历史再现。吴根东依托丰富的史料,撰写了《历史档案》一书,并由团结出版社出版。“通过五年的寻找,我深感阎锡山的碉堡防御地域广、数量巨、式样多,虽然只见到冰山一角,也足以想象当年布满城乡山野的碉堡让人叹为观止!”殊不知,当吴根东为《历史档案》作序时,流淌在笔尖下的感触,不经意间道出了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拒走和平之路的原因。
晋中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陈兵太原城下。《历史档案》提到,此时的太原“以碉堡为核心,从外向内筑成了三道环形防线”。中共中央和太原前敌委员会希望和平解放太原。然而,困守孤城的阎锡山残部凭坚恃守,依然心存“以城复省,以省复国”的幻想。
“庙碉”固若金汤 成为打开太原的一把钥匙
和平无望。人民解放军厉兵秣马,准备攻取太原。
当备战进入最后阶段,守敌外出抢粮并企图破坏人民解放军战前准备。为此,1948年10月5日,解放太原的外围作战开始。
经过11个昼夜的连续战斗,人民解放军拔除60多座碉堡,突破守敌百里防线,打开东山门户,迅速转入决战东山要塞阶段。东山要塞由牛驼寨、淖马、小窑头、山头等“四大要塞”组成。其中,牛驼寨要塞所处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
吴根东在其所著《历史档案》中写道:“站在牛驼寨高地……(太原)城内的中枢要地尽在监视和掌控之中。”
建在此地的庙碉,让人民解放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庙碉这一称谓从何而来?《历史档案》解释:“因其在老爷庙基础上修建而成。”
据《历史档案》记述,庙碉由石块和水泥构筑而成,四壁厚度超过1米;碉顶呈“人”字形,厚度达到1.5米以上;碉顶的坡度和厚度能够有效防御炮弹的攻击。
由于庙碉坚固且居高临下无火力死角,人民解放军多次爆破,最终在数百公斤炸药的震天巨响中将堪称“碉王”的庙碉炸开一道豁口。吴根东在《历史档案》中这样写道:“庙碉,是一座饮血啖肉的魔窟,更是一台粉身碎骨的绞肉机。”
在太原解放40周年之际,形如钥匙的太原解放纪念碑,耸立在距庙碉以西约两公里的太原解放纪念馆,喻示牛驼寨是一把打开太原城的钥匙。
高达5米的“炮碉” 摧毁它用了800斤炸药
就在牛驼寨激战正酣之际,人民解放军强攻淖马,血战小窑头,鏖战山头,用鲜血铸就不朽的丰碑。
《历史档案》记载:“淖马要塞……距(太原)城仅3公里,是四大要塞距城最近的一个。”人民解放军在历时半个月的苦战中,攻克一座座碉堡,打退敌人无数次反扑,牢牢地占领了淖马。
在此期间,高达5米的炮碉被人民解放军视为“一块难啃的骨头”。《历史档案》描述了当时的情形:“(1948年)11月10日下午4时,攻打炮碉的战斗打响。(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第十五纵队)43旅127团担任主攻。激战5小时,用了800斤炸药,让炮碉坐上了‘土飞机’。”
“(第十五纵队)司令员刘忠来到主阵地察看,见浮土没膝,没有一棵完整的树,没有一株完整的草。”《历史档案》中简练朴素的文字,让人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如今,享有“东山上的明珠”美称的小窑头,在太原战役当中是敌我双方必争之地。小窑头要塞由1-15号阵地组成,其中13号、14号阵地最为坚固。根据《历史档案》记载,在“临汾旅”的配合下,华北野战军第八纵队24旅与敌人经过为期半个月的殊死拼杀,才攻占这两个阵地。
占领小窑头要塞后,一位河南籍战士大发感慨:“从华东到华北……什么仗没打过,没想到阎老西这么难打!”
在夺取山头要塞的战斗中,人民解放军用顽强的意志消灭了敌军7个团的有生力量。至此,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城南及东山各要点,紧缩了太原城的包围圈。
卧虎山要塞 有30多种160座碉堡
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享堂新村村口西200米的梅花碉,迎来送往无数赴并打拼的逐梦人,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很多人并不知道,它曾是卧虎山要塞的一部分。吴根东说:“75年前,卧虎山要塞的碉堡,以数量最多、式样最全,位居所有要塞之首。”数据显示,这里的碉堡有160座,式样达30多种。
他还在《历史档案》一书中写道:“以钢筋水泥浇筑的炮碉和梅花碉为骨干……(通过)壕沟、铁丝网、鹿砦……把卧虎山阵地连接成一个浑然整体。”阎锡山俨然把卧虎山打造成“铁虎山”,还将其称为“攻不破的要塞”。
让阎锡山始料未及的是,当解放大军横扫外围时,卧虎山要塞仅用10小时便被攻破,2000多守敌成为俘虏。
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游览胜地——永祚寺,曾被敌军称为固若金汤的“生命要塞”。《历史档案》提到,人民解放军仅用一个半小时就夺取了“地雷多、大炮多、碉堡多”的“生命要塞”。与此同时,汾河以西守敌也被歼灭。
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扫清了太原城外所有守敌。1949年4月24日凌晨,在1300余门火炮的支援下,人民解放军对太原城发起总攻。当日上午,太原宣告解放,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以史为镜,鉴往知来。人们在阅读中可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那些或隐没于林草,或矗立于公园的碉堡遗存,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历史,时时刻刻警醒后人: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记者 梁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