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4月19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6]

太原有个“干打垒不下雨”小区?

名字有点怪,却大有来头!

  这是我们小区,叫干打垒。
  啥?干打雷?
  不是干打雷,是干打垒!
  干打雷不下雨的那个干打雷吗?
  ……
  一段近乎绕口令的对话让山西太原一个居民区成了网红小区,这个“干打垒小区”到底什么来头?
听说太原有个“干打垒不下雨”小区
  4月9日,山西太原一小区发生高空抛物事件,网友在讨论该事件的同时,留意到视频定位——太原干打垒小区。不少外地人对这个小区“个性”的名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干打雷不下雨小区”由此走红,就连很多太原本地人也表示第一次听说有这样一个小区。
  干打雷我们都知道,干打垒又是什么?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名词,但其实干打垒是一种古老的建筑技术,已经有千年的历史。
  干打垒是一种简易的筑墙方法,指的就是土夯筑墙,即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应用干打垒方法筑墙盖的房子因此也被称为干打垒。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当地农村会用干打垒的土墙盖房子的四面墙和院墙,东北地区也有建造干打垒的习俗。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干打垒因为应用于大庆石油大会战而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并刻进了一代人的基因。
干打垒不仅是建筑更是一种不屈的精神
  上世纪60年代初,大庆吹响了石油大会战的集结号,当时为了改善参加会战的几万人和家属居住在牛棚、马厩、羊圈的居住条件,大庆会战指挥部号召在全战区修建干打垒。
  干打垒除了门窗和房檩需要用少量木材外,墙体全部用泥土夯实垒起来,所以它的材料相对简单,只需要羊草、芦苇、泥土和木材就可以。当时大庆一半的石油工人都出来干干打垒,还成立了15个干打垒建设基地,处处一片火热的场景,而且还传唱着一首歌曲就叫《干打垒之歌》。
  在一阵阵劳动号子声中,不到4个月的时间,石油工人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在大荒原上砸出了30万平方米的干打垒。如果这些房屋用砖瓦结构去建设,大概需要6000万元,而在当时经济建设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这些干打垒只用了不到900万元,为国家节省了资金。
  干打垒记录了一代人奋斗的足迹,成就了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干打垒精神。
  虽然干打垒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干打垒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一直激励着青年一代,遇到困难不等不靠不绕道。
  太原干打垒小区也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而生的。
  太原干打垒小区同样见证了一部“建设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国家建设时期,各地都建了不少干打垒,用于工人们居住。干打垒小区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小井峪街32号,这一区域是原国营山西大众机械厂的厂区。
  82岁的尚师傅是原国营山西大众机械厂的退休职工,他对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的厂子烂熟于心。
  尚师傅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国营山西大众机械厂从本省招了一批工人。为了解决工人们的住房问题,厂里号召工人自建房屋,一排简易平房由此诞生,后来,工人们习惯把自建平房形成的大院叫干打垒院。
  尚师傅回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干打垒院的平房开始拆除,陆续盖了楼房。由于居民大多是原国营山西大众机械厂的职工和子弟,所以人们还是习惯把新建的小区叫作干打垒小区。
  如今,这个小区分布有20多栋高层和低层楼房,居住着两三千居民。小区所在的三益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干打垒小区只是人们的一种习惯叫法,这个小区的官方名称是小井峪街32号院,也有人叫大众小区。
  随着小平房的拆除,新楼房的拔地而起,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小区早已看不到任何干打垒的影子,但这个名字、这种精神却口口相传,永远流传下来。 记者 高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