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4月12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3]

风筝带我们“上春山”

太原市风筝手艺人巧手展现传统魅力

  要说春天和什么最配,风筝当仁不让。春风拂面,春意盎然,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投身大自然。而风筝,这个古老又充满童趣的玩具,更是能用那根纤细却结实的线,拉动我们的身心“上春山”。且看空中的它们,轻盈飘逸,威武雄壮,色彩斑斓,造型奇特,让地上的我们心生希望,希望心情自由飞翔。正如太原市风筝协会的筝友们所说,抬头放风筝,烦恼少一半。手艺人手中的风筝,不仅是风筝四艺扎、糊、绘、放的展示,更是匠心与技艺的完美融合。3月29日至4月1日,太原市风筝协会的手艺人带我们一起探究风筝制作过程中的扎制、粘糊、彩绘、放飞等工艺。
定型需要三支烟的工夫
  武天福是我省著名的风筝制作手艺人。他制的风筝不仅翱翔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天空,甚至还飞在国外的一些城市的上空。那么,武天福做的风筝是用的什么材料?他擅长做什么样的风筝呢?
  “武天福专做盘鹰风筝,他的风筝在筝友圈里可是抢手货。”提到武天福做风筝,太原市风筝协会会长张富玉满是赞赏。他迫不及待要带我们去武天福的工作室一探究竟。
  武天福的家就是工作室,到处都是竹子,做好的“大条”(盘鹰风筝两个翅膀的上端),做风筝的各种工具——刨子、尺子、刀子、电烤灯、自制夹板、笔……“选材和扎制是风筝稳定飞行的关键。”武天福开门见山介绍怎么做风筝。他手头正在做的盘鹰风筝,是长沙的一位筝友预定的。
  制作风筝,选材是第一步。传统风筝的骨架选材以各种竹材为主,如毛竹、楠竹,它们质轻、纤维直而密,兼具强度、韧性和弹性,可以劈成各种规格的条,加工方便。此外,苇子、高粱秆等也为风筝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在现代,有科技手段辅助,风筝的制作材料也拓展到木材、玻璃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或轻金属等,这使得风筝的骨架更坚固、轻盈。
  即便有如此多的选择,武天福在选材方面还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告诉记者:“风筝选材如同选人才,既要考虑材料的性能,也要考虑其与设计思路的契合度。对于盘鹰风筝,我更倾向于使用竹子,因为它们更有韧性,更易于掌控。”武天福深知,稳固而轻盈的骨架,是风筝飞翔的基础。他精选生长三年以上、节长均匀、韧性强、不霉烂的毛竹。
  扎制,同样考验制作者的技艺和耐心。扎制需要制作者精确计算、精细操作,确保每一个细节处严丝合缝,武天福表示:“每一个结、每一个弯,都得正好。得用心,才能做出真正有灵魂的风筝。”
  只见他将一根已经裁好、打磨光滑的竹条和一根30厘米的尺子并排放在一起,比着尺子量尺寸,作标记,再用刀子从标记处将竹条均匀地一劈为二,这下盘鹰的两只翅膀就有了骨架。“盘鹰风筝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翅膀,要想让两个翅膀吃风一样,两个翅膀相对应部分竹子的材质、密度、薄厚、形状都要一样才行。”武天福边做边讲。
  为了使“大条”更强壮、稳定、有韧性,武天福做的盘鹰风筝一般都会将三根劈开后的竹条用乳胶粘在一起,再用自制夹板夹好,粘牢,一层变三层。
  那粘多久就能粘牢了?武天福拿起手边的烟盒和打火机说:“也没专门计时,一般就是我抽三根烟的时间。”这三根烟的时间,是他做风筝的过程中最合理的时间。
  三支烟的工夫过后,他带我们见识了加热风筝。“风筝骨架的弧度,是加热烤制的,并不是掰制的。”只见其拿好打磨好的竹条和早已在木板上画好的盘鹰翅膀,在电烤灯上将竹条需要打弯部分的一面加热后,再根据画好的模板,弯曲成预定的形状。熏烤时竹条不能距离火过近,否则会烧焦。如果竹条过于干燥须先蘸水再加热。受热后,双手执竹条两端慢慢加力,使其弯曲,然后将竹条移开,等它稍微冷却后再松手,避免竹条自行弹回。
  接下来,要把各部分的竹条连接在一起,即绑扎。“扎风筝不是简单地把相应部位竹条绑在一起,而是要精确计算每个对称部位的绑扎长度、力度,甚至绳子的缠绕圈数都是一样的。”这样,两个翅膀吃风一样,能保证风筝飞起来够稳。
糊、绘风筝都是技术活儿
  许多人说,扎完了,风筝就基本完工了。“这样认为的人,一定没有仔细做过风筝。”武天福笑着说,糊风筝和绘风筝都是要下功夫的。
  每个自制风筝都是武天福亲自糊的,但是并非每只风筝都是他自己绘的。他的风筝一种是买来已经绘好的风筝布,裁剪后糊到风筝上;另一种是自己亲手绘。不论是不是自己绘,武天福对风筝布的选材都有标准。他会选用质地轻盈、纤维分布均匀的宣纸或丝绢,经过细致的裁剪和糊贴,将骨架包裹其中。
  采访当天制作的风筝恰好是武天福手绘的,他说:“我年轻时是木工,所以扎、糊都好说。但是绘风筝对于我来说就是个难事了。”他取出铅笔、毛笔和丙烯颜料,开始了创作。“我得先用铅笔画轮廓。画盘鹰难呢,每一层的羽毛有各自的颜色,每一根和每一根都不同。”武天福调侃不会调色的自己,只能用儿童绘画的方式简单画出盘鹰的样子。即便如此,他的笔触依然流畅有力,每一笔都倾注着全部的注意力。随着他的绘画,一只栩栩如生的盘鹰逐渐跃然绢布之上。尽管还不是特别成熟,但是盘鹰那眼神锐利而充满力量,仿佛能够穿透层层迷雾。
  上色前,武天福从桌上拿起一个装满透明液体的罐头瓶,打开盖子直接往嘴里送。“嗯,嗯,是水。”浅尝一口,他想也不想便把一根描色笔扔了进去。这拨操作惊呆了我。桌上瓶瓶罐罐不算少,有酒有水,手艺人似乎全部心思都在手艺上,都快废寝忘食了,哪还会记得罐头瓶里装的是酒是水,什么时候装进去的。
  关于绘,武天福说自己是初学者,不懂调色,只能画出结构。即便如此,他的笔触已经能让盘鹰的羽毛有了层次和深浅的不同。武天福停下了手中的画笔,看着手里的风筝,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还行还行,我这画工勉强可以交代自己。”
  武天福糊风筝的场景充满诗意与灵动。轻轻拿起那块画好的柔软光滑的风筝布,将乳胶均匀地涂抹在竹条上,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风筝布贴合上去。他的手法既轻柔又准确。随着风筝布的贴合,风筝的雏形显现。
  武天福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反复检查每一个细节,确保每一处都完美无瑕。他对于风筝布的处理,既注重美观,又兼顾实用性。“糊风筝时,要确保每一片都贴合得恰到好处,既不过紧也不过松,这样才能使得风筝在飞翔时保持优美的姿态。”他说。糊好并检查完毕后,他才用剪刀或小刀将多余的风筝布裁掉。再将翅膀、鹰头、鹰身装在一起,一只即将翱翔的盘鹰就做完了。
  “这只盘鹰翅膀两端长1.2米,这个大小深受筝友们喜欢”,随即他拿起手机,微信上许多筝友的信息他还没来得及点开。仔细看看,四川的、长春的、湖南的、台湾的,甚至还有新加坡的。“这些筝友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找到我的。”
风筝变队形,空中玩花样
说完制作,就要说放了。让太原市风筝协会骄傲的就是他们的四线运动风筝放飞团队。
  3月30日,领队李俊龙高喊一声“起飞”,五只风筝像五只展翅的大鸟冲向天空。风筝到达距离地面三四十米的高度,在“合”的口令下达之后,向同一个圆心飞去,组成了一个圆形。“开”,口令响起,圆形逐渐散开,五只风筝排成了一支纵队。五名队员神情专注,看上去软塌塌的风筝在他们手里很听话,指哪儿飞哪儿,人和风筝仿佛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相互成为对方的一部分。随着口令,风筝在空中翻飞、盘旋、倒挂,有时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有时快速旋转,变成一个彩色的陀螺。“交叉!”五只风筝的线在空中缠绕在一起。“线缠一块儿了,这不废了?”“风筝线缠住,很少有能解开的。”这场面搞得围观的人提心吊胆。五名队员倒是气定神闲,不慌不忙,灵活地操作着线轴,微调着风筝的方向和速度,让风筝在空中优雅地完成动作,顺利地“解绑”。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漂亮”“精彩”。
  四线风筝可单人玩,也可多人组队玩,编排队形,搭配音乐,如同舞蹈,可独舞,可群舞。为了推广山西的四线运动风筝,太原市风筝协会组建了“0351”编队,代表山西参加全国举办的风筝大赛。“金奖、银奖、铜奖都拿过。”李俊龙说。
  除此之外,在放飞风筝的过程中,他们还救过一架迷航的无人机。
  去年,张富玉和一个同伴放风筝时,看到远处飞来一架无人机,边飞边乱摆,忽左忽右的,好像是找不到方向了。他们决定用风筝救援。“把风筝升到与无人机相同的高度!”张富玉告诉同伴。二人迅速调整风筝的角度和高度,使其与迷航的无人机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接着,张富玉小心翼翼地操控着风筝线,试图接近无人机。经过一番努力,风筝终于飞到了无人机的正下方。两人的风筝分开后,再一起靠近无人机,一只在左,一只在右。就在张富玉用风筝线挂住无人机螺旋桨时,同伴的风筝赶紧靠近,将无人机夹在了两只风筝之间。随着两人一起收线,无人机和两只风筝一起被拉了回来。通过无人机,张富玉联系到失主。十几分钟后,失主就来认领了。
  成立于1992年的太原市风筝协会,目前有300多名会员。筝友们在制和放风筝的过程中,为这项运动的传承与推广贡献着力量。 记者 乔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