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气候变暖影响我省极端天气频次增多
关键举措是减排
近年来,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频繁“光顾”全国多地。“极端天气”这个曾经略显生僻的气象专业名词也逐渐被公众熟知。极端天气是指某个地点在某个时间段内出现的罕见或异常的天气现象,如暴雨、干旱等。
通常,极端天气给公众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2023年初夏,我省多地连续遭遇数轮高温过程。去年12月中旬,“暴雪+寒潮”组合侵袭我省……
极端天气频发,日益成为新常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全球气候变暖。“近60多年来,我省年平均气温增暖速率为每10年0.30℃。1961年以来的10个最暖年份,有8个年份出现在本世纪。”刘月丽说,在全球和我国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省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曾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不稳定,是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度增强的根本原因。他进一步解释:随着气候变暖,大气层在饱和前,可容纳更多水汽,于是,极端强降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刘月丽提到,我省近年来极端降水增加,日最大降水量和暴雨日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尤其是2021年暴雨天数达到有观测记录以来最多。此外,2023年7月底,受台风“杜苏芮”减弱低压影响,我省大部分地区迎来强降水,这也让很多人至今记忆犹新。“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山西干旱、冰雹、暴雨、洪涝、雪灾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等将进一步增多。”刘月丽公布了我省气候变化趋势,并强调“霜冻、低温冷害等灾害的强度可能趋强、危害加大”。
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利有弊。刘月丽指出,气候变暖,虽然有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和产量提升,但会让病虫害为害时间延长、范围扩大、程度加重,同时使农业生产的整体投资和成本大幅度增加。
从能源消耗方面来看,冬季气温升高,可使供暖能源消耗降低。可是,夏季气温升高,将让制冷能耗明显增加。
面对这种情况,人类一个关键举措就是减排——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政府部门大力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公众则要持续提升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