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2月26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B19]

春节记录美好龙年再谱新篇

  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春节有中国人抹不去的记忆,春节年俗更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绝对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本报邀请省城几位名师书写范文,描绘蓝图,也希望广大读者龙行龘龘(dá),前程朤朤(lǎng),生活鱻鱻(xiān)!

北方的春节
杨国霞
  俗话说:五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意思是说天气和风俗都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南方有些地方在除夕是吃汤圆的,我们北方人春节的习俗可不一样。
  扫家备年货。
  一过腊月二十三,北方的老百姓就动起来了,擦玻璃打扫家,主打一个:干干净净迎新年。接下来,过年的蔬菜、干果、水果、年馍和生熟肉,都要备一些,也许是因为在十五以前很多商家也去过年了不营业的缘故吧。孩子里里外外的新衣服,也都要在年前备好。穿新衣过新年,在我们小时候,是特别重要的开心事。年前的最后一个重要习俗是贴春联。今年是龙年,内容就更有气势了:龙腾虎跃啦、鱼跃龙门啦,龙飞凤舞啦,真是龙气冲天!
  包饺子看春晚拜年。
  每年的除夕和大年初一,是北方春节习俗的高潮。除夕夜是团圆夜,一般在下午就忙活开了,为包饺子和面做馅、拌凉菜、准备油糕,还要做菜汤。
  山西人平时的晚上离不了稀饭,这一晚是不喝的,据说,是因为春节这一天不能吃得清汤寡水,预示一年有油水。菜汤是吕梁一带的吃食,要把各种食材炒一下,包括各种菜、烧肉片、粉条等,然后加一锅汤,熬煮后,连汤带菜吃,就着凉菜油糕。
  吕梁人家除夕的饺子馅每年都有两种:猪肉的和羊肉的,都好吃。我娘家是河北人,除夕夜包饺子每年都是素馅的。从小到大,母亲还遵守一个雷打不动的习俗:每年的除夕,要把所有家的灯打开,把灯绳高高挽起,以免有人不小心拉灭,这灯是要点通宵的,直到第二天天亮,母亲说,这样就能在新的一年顺利运气好……那些辛苦了一生的老人,给了我们多少关于年的温馨记忆呀!
  除夕夜里,最好能睡得晚点,越晚越好,这叫“熬年年”,也叫“守岁”。
  回娘家迎财神吃元宵。
  北方的习俗,初一要在奶奶家过,初二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要在姥姥家过。一大早,各家的女儿女婿就带着外孙外孙女,带着大包小包的礼品来了。姥姥姥爷喜笑颜开,姨姨姨父们也来了,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也来了。姥姥姥爷准备了一桌饭,又是饮料又是酒,还有红包……我们家姊妹四个,好不热闹!
  到初五那天,远远近近会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俗称“破五”,也是迎财神的日子,据说初五以前是不出门的,初五以后就可以出门了,所以叫“破五”。
  初五也有很多人迎财神,或在家里点炷香,或去寺院里写牌位,有的还不辞辛苦去五台山。
  到十五晚上,人们相约去街上公园里看灯。有很多年,太航的灯是我们附近居民的最爱,又好看又大气,人们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吃了元宵,一个团团圆圆的春节才算要落幕了。
  在北方,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从清洁卫生置备年货、家人团聚吃饺子走亲戚,到迎完财神吃完元宵,才算春节结束。这是北方春节的习俗,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我们民族对亲情的极度珍惜和重视。

作者简介
  杨国霞:太原市第三十九中学校高级教师,太原市“学科带头人”,太原市“百优班主任”,“柳玉芝名师工作站”学员。在山西省第四届“优化教学·项目设计”评选中,获学科项目案例一等奖。

家乡的年味儿
邢莉
  母亲的家乡是沁县,盛产沁州黄小米。虽然沁州黄闻名天下,但在母亲心目中,念念不忘的是枣山,是黄蒸,是馍馍,是记忆中家乡的年味儿。
  每到腊月,家家户户先打扫,把窗户上小木格子里的麻纸撕下来,再用浆糊重新糊上新麻纸。
  孩子们打扫完屋子,大人就该蒸灶了。蒸灶就是蒸枣山、蒸黄蒸、蒸馍馍。蒸灶要提前把面发好,白面、玉茭面、糕面,各发两瓷盆。那瓷盆可不小,像水缸一样,口子宽大,起码有五十厘米,但没有水缸高。屋里的土炕上铺上席子,把瓷盆放到炕头,盖上盖子,再盖上被子。土炕下面烧柴火,把炕烧热,等着面发。面一旦发起来,揭开盆盖儿,就能闻到一股酸酸的味道。搭上碱,就可以揉面了。姥姥把大案板放到炕沿儿上。案板特别大,三尺长,二尺半宽,揉起面来特得劲儿。面要反复揉,蒸出来才好吃。
  姥姥还要把面食做成各种形状。枣山有大有小。做枣山时,要先做一个长方形面饼,再捏出一个个样式不同的小花馍,在面饼上堆上小花馍,垒成山形。红枣点缀山间,用剪刀、筷子在面上修出各种图案。非常漂亮。等馍馍也做好后,就该上锅蒸了。
  厨房专门有蒸面食的大锅。蒸一次可以放三笼屉。一边烧柴,一边拉风箱,用旺火蒸。母亲最喜欢吃黄蒸。软糯的黄米面儿包着饱满的红豆馅儿,很是筋道。
  蒸好的面食晾凉后,放在擦干净的水缸里。水缸就在窑洞里,阴凉的环境可以保存的时间长一些,因为人们要从初一吃到二月二。蒸灶就要从腊月初蒸到腊月二十三。
  到了腊月二十三,就要用蒸好的枣山祭灶王爷。一大早,姥姥就把全家叫到灶王爷像跟前。把枣山立在灶王爷旁边,再放上香炉。大家点上香,磕头,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
  祭拜了灶王爷,姥姥就会挨家挨户地去送蜂蜜。家里养着三箱子蜂。到了年底,姥姥就把那金黄金黄的蜜割下来,拿上小碗,一家一家地送。不知别人如何吃蜂蜜,母亲最爱把稠稠的蜂蜜抹在馍馍上吃,她说到了城市生活以后,再没吃过那样好的蜜。
  孩子们终于等到了初一。一大早,母亲和姨姨穿上新衣服,放了炮,带上肚兜兜,挨家挨户磕头拜年。主家一见孩子们来了,花生、核桃、柿饼子,各抓一把,塞到孩子们的肚兜兜里。
  初二全家一起走亲戚。亲戚都在外村。姥姥挎个竹篮子,篮子里放着黄蒸、馍馍,上面搭块儿白毛巾,到了老姨家、老舅家,把吃的放下,母亲和姨姨磕头拜年,得五毛或两毛不等的压岁钱。这样走亲戚就要好几天。
  人们在正月里走家串户,唠唠旧年,聊聊新年,到了二月二就又忙活起来了。

作者简介
  邢莉:太原市第三十九中学校语文教师。喜欢阅读,喜欢沉浸其中,感受美好,汲取力量。偶尔也会表达,敞开心扉,用文字温暖生活。

年·味
李晓雯
一直喜欢过年,跟岁月无关喜欢年关大人们忙碌的脚步里那点慌张滚着亮晶晶白沙的琥珀色硬糖偷偷拿一颗含在嘴里那种满足从唇齿一直丝滑到脚趾间豆芽蒜放点醋,加上豆大一点一滴香动作有点简单粗暴味道却纯正鲜爽地地道道的有机食品360度无死角留香炒鸡蛋加一点面粉打出的蛋汁清亮光滑倾泻而下如黄龙入海呲啦一声“轻响”锅底蓬起一张黄色的网飞扬跋扈的香飘满整个房间谁的嘴还敢刁钻虾酱豆腐爸爸做得香鲜滑嫩最腥的与最白的最嫩滑的与最美拉德的色系配合相得益彰把感官打开闻着河海的风浪听着岁月风霜里父爱的沉淀年味闪耀在八仙桌的盘盘碟碟中融化在唇齿之间岁月流转怀念从前年年岁岁匆匆脚步里的年味那么香那么浓艳与成长无关与家的味道一脉相连

作者简介
  李晓雯:太原市长兴南街学校语文老师,优秀班主任。长期致力于以德育推智育,以智育促美育的教育,善于培养孩子们“荣誉至上”的集体观念,善于以温文尔雅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语文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