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2月23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5]

龙行龘龘 中国人缘何如此“好”龙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正如这首《龙的传人》所唱,经过漫长岁月沉淀,龙已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图腾。它成为华夏儿女的精神寄托,被赋予高贵、神圣、权威、平安、吉祥等多重文化含义。
  龙,诞生于想象之中,却备受尊崇,成为上天、王权的化身,也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1
上天入地的“使者”
  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体系里,龙往往是上天的化身,是被崇敬的灵物。
  生活在商朝的先民们认为,高居天上的“帝”,主宰着人世间的旱涝、寒暑、雨雪乃至祸福、战争胜败。“帝”是个“摆谱儿”的神明,不接受凡间的祭祀和祈祷。若想架起神与人“沟通”的桥梁,龙自然成为“帝”身边的“使者”。《史记·封禅书》便有黄帝“御龙升天”的故事。相传,黄帝开采首山的铜矿,在荆山下面铸鼎。宝鼎铸成后,有条龙垂着长须从天而降,迎接黄帝。黄帝与七十多名大臣、后宫嫔妃骑上龙,上天而去。
  乘龙飞升,成为古人想象中唯一可从凡间进入仙界的手段,并被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M45墓出土的蚌壳龙虎摆塑证实。
  龙躺在一壮年男性骨架的东侧,由古人用蚌壳精心摆塑而成。它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像即将要带着墓主人腾飞升天的样子。
  很多古代墓葬中,乘龙飞升成为壁画的重要内容。考古工作者从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一件绘有《巫师升天图》的精美彩漆锦瑟。图中,处于迷幻状态的巫师,攀附着两条升天之龙,升至仙界。
2
神圣威严的存在
  龙,还代表着神圣、威严。
  众所周知,龙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系人类想象中的神兽。可是,人类的想象力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龙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并无定论。然而,蛇与龙的关系却耐人寻味,因为两者都有悠长弯转且能盘绕、伸展的躯体。民间传说中,就有龙蛇互变的故事。相传,北京潭柘寺有一条神龙,趁风雨之夜飞走,留下两条蛇一样的“龙子”。
  正是有着如此渊源,人们常在古籍中看到“人首蛇身”的形象。伏羲、女娲均为人首蛇身。《列子·皇帝篇》曰:“庖牺氏(伏羲)、女娲氏、神农氏(炎帝)、夏后氏,蛇身人面……”
  还有很多神话人物,也尽是龙的身影,如“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共工,人面蛇身朱发也”。
  对于这样的形象,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提到:“龙图腾……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最为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神话当中,龙是四方神明及帝王的坐骑,如“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就连禹的儿子夏启,也坐上了龙。由此可见,“乘龙”“御龙”已成神化君权的一种手段。
3
“龙者,君之象也”
  作为传说中的瑞兽,龙的出现预示天下将有大事发生。
  当秦始皇成为中国的第一位皇帝,龙和他就有了联系。《史记·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位的第36年,秦朝使者从关东过华阴平舒道,半夜遇见一个怪人。怪人将一块玉璧留下,还神叨叨地说了句“今年祖龙死”,便消失不见。
  此事发生不久,秦始皇驾崩。此后,群雄并起,激烈角逐。最终,刘邦建立汉王朝。
  正是刘邦,让龙与帝王产生了紧密联系。《史记·高祖本纪》中“斩蛇起义”的故事,将刘邦渲染成“龙的传人”。
  时任亭长的刘邦,押送苦役去骊山。半路上,很多苦役逃了。他索性把剩下的苦役全放了。夜里,刘邦带着十几个苦役,准备抄小道穿过沼泽地。负责探路的一个苦役回来报告:“前面有一条大蛇挡住了去路,我们往回走吧。”刘邦拔剑,上前把大蛇斩作两段。
  走在后面的人,行至刘邦斩蛇的地方,看见一个老太太正在哭泣。面对询问,老太太说:“我的儿子是白帝子,他化为大蛇,挡在道上,结果被赤帝子杀了,所以我哭。”说罢,老太太突然消失。
  此后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龙一直是权威和尊荣的化身。所有的皇帝都自称是“真龙天子”,穿“龙袍”、坐“龙座”、睡“龙床”。
4
一眼便惊艳千年
  玉文化贯穿了中华文明史,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一个标志。
  当玉和龙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会产生哪些奇妙的反应?
  新石器时代,随着石器加工工艺的发展,先民精心挑选颜色、韧性、硬度俱佳的美石,制作出早期玉器。“以玉事神”成为这一时期的特征。
  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特拉遗址出土的碧玉C形龙,享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它通体呈墨绿色,身体蜷曲;头部虽已简化,但眼睛、猪鼻依然清晰可辨。先民还在猪首的后方雕琢出飞扬的鬃毛,动感十足。
  商周时期,玉器成为贵族阶级权力、地位、身份与财富的象征。正在举行的“见龙在田——山西出土龙文物展”,展示出了从商周时期出土的诸多龙形玉器,如玉龙堵头、玉圆牌、回首状玉龙、龙形玉佩、四联璜玉组佩等。
  需要说明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用于礼仪的越来越少,更多被赋予道德内涵。“君子比德于玉”,以玉为贵,视玉为宝。佩玉成为社会时尚。组玉佩是当时流行的代表,其重要功能是节步。当时,社会地位越高的人,所佩戴的组玉佩串饰愈繁愈长。
  汉代,丝绸之路让优质玉料涌入中原,使玉器材质更加多样。
  魏晋南北朝至清代,玉器从庙堂灵物步入人间烟火,成为人们追求幸福和美满的重要祥瑞之物。
5
祥龙守护的家国
  水似龙游,山为龙脉,中国是龙的故乡。
  《淮南子·人闲训》有言:“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的确,在华夏儿女看来,龙和水关系密切。人们以祥瑞之龙冠名乡土。“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黑龙江,既为省份名,也为江流名;“山似游龙势欲奔,山中有路透天阍”,龙脊山、龙头山、龙虎山、龙潭山、龙门山、九龙山等众多名山星罗棋布;以龙为名的乡镇、街道、建筑不一而足……
  作为“四灵”之一,龙的形象在各类古建筑中也很常见。
  大同九龙壁与北海九龙壁、北京故宫九龙壁合称为中国三大九龙壁。其中,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大同九龙壁,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堪称第一。五彩琉璃构件拼砌成的九条巨龙,在波涛云海间奔腾600余年,照应人们心中所期的云雨。
  太原市晋祠博物馆的圣母殿前,有8根木雕的盘龙柱,始建于北宋年间,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8条龙华美威严,形态各异,各抱一根大柱,有飞天之势。其中,有一条“网红”龙,龙爪的造型类似拍照片时喊“耶”的剪刀手势,因此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比耶龙”。
  历史上,不管王朝如何如何变迁,龙文化始终一脉相承。历经数千年,它蕴含着人们对蓬勃生机的向往和对平安吉祥的祝福,更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气、坚韧与不屈。
记者 梁耀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