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2月23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4]

见龙吉祥 从文物中探寻中国龙

  卯兔追冬去,辰龙迎春来。
  2月10日,随着零点钟声的敲响,甲辰龙年的序幕徐徐拉开,又是一个美好的开端。
  在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虚构的神兽,却是祥瑞的象征,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查海遗址,就已出现中国龙的身影。此后,中国龙的纹样历经变化,最终趋于统一,凝聚了来自东方的浪漫和想象力。
  本报带您踏上寻龙之旅,让您在追古溯源中领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龙文化。
1
龙最早是啥造型
  马头、鹿角、虎牙、蛇身、鱼鳞、鹰爪,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龙的这一形象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之中,一直影响至今。
  在千百代中华儿女的想象中,这种神奇的动物可腾云驾雾,布云行雨,还能跟神仙同游于苍天碧海。
  作为神话性的动物,龙并不存在于现实中。那么,它最初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
  1942年,中国近代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在《从人首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一文中提出自己的猜想:“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后来……大蛇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如此颇具说服力的龙起源假说,缘于中华民族早期的蛇图腾崇拜。
  我国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形象,出现在辽河流域。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北查海村西南约2.5千米处,发现一处距今8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查海遗址。在查海遗址聚落中心墓区以北,他们还发现了由红褐色玄武岩石块摆塑而成的巨型龙形堆石,长19.7 米、宽1.8—2 米。这条“巨龙”,龙头向西南,昂首张口,体如弯弓,龙尾后甩向东北,龙爪若隐若现,宛若腾云驾雾。
  历经风雨的洗礼,堆石呈现的形象如今已极度模糊,但后人依然可辨其形态。
2
猪龙碰撞生“火花”
  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一些与早期文明生活关联紧密,或具有威慑力的动植物,成为先民们自然崇拜的对象。
  那个时期,不同的文化体系,孕育出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精神信仰。在先民崇拜、敬畏的文化滤镜下,猪、鱼、蛇、鳄鱼等动物被逐渐神化。它们的形象经不断加工、融合、创新,在不同地域形成猪龙、鱼龙、蛇龙、鳄龙等各有特色的原始龙形象。
  当龙与猪组合在一起,它们又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化“火花”?
  2002年至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编号为H35的灰坑中发现,两个相对而置的猪头骨后,先民用陶片、石块摆放出S形躯体,并让尾部上翘。学者认为,这幅图案呈现的是猪首龙身形象。
  在日渐繁荣的文化社会中,龙的形象逐步演化。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件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的“玉猪龙”。该玉器呈C形,作回首卷尾猪龙状,双耳耸立,椭圆眼,吻部平齐,鼻、口俱全,特别是鼻间有皱纹,与猪的特征极为相似。
  久负盛名的“玉猪龙”,凝结着祖先的情感和信仰、智慧和理念。时至今日,公众依然能从中窥探一丝龙形文化的起源。
3
伏延千里的蛇龙
  伴随着文明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本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偶有所见的蛇纹,却被千里之外的陶寺遗址传承、发展。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县城东北约7公里处,是一个距今4300年至39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超大型文化聚落。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陶寺遗址历经了数十年的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城市、宫殿、王墓、青铜器、观象台、文字和宣誓王权的礼器等。其中,引人注目的文物,当属出土于1980年的彩绘蟠龙纹陶盘。
  彩绘蟠龙纹陶盘,现藏于中国考古博物馆,直径40.7厘米、底径15厘米、腹部深7.8厘米、盘体整体高9厘米,沿宽1.8厘米;胎呈褐色,器表为灰褐色;盘外壁有绳纹,内壁施黑色陶衣并经磨光,唇沿及内壁上缘一周涂成朱红色,内壁施黑陶衣,陶盘的内部描绘有一个盘曲的朱红色龙纹。
  虽然龙的尾部已不清晰,但这条龙的样子比较特殊:它长着蛇的身体,鳄鱼的头部,口中还吐出了一条类似禾苗形象的舌头。究其形象,它和良渚文化龙潭港宽把陶杯上的蛇龙极具相似性。
  2月2日,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启幕的“见龙在田——山西出土龙文物展”上,展品彩绘蟠龙纹陶盘虽为复制品,却依然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
4
龙形象日臻成熟
“最初中国”陶寺衰落以后,中原地区迎来自己的时代。
  二里头文化的出现,拉开了夏商周礼乐文明、王朝文明的序幕,也开启了中国的青铜时代。
  时间的脚步行进至商王朝。商王朝不止拥有夏朝发达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还投入国家力量打造出影响深远的二里岗青铜文化。“商人好酒”。商代的青铜器中,酒器种类丰富。由青铜铸造而成的觥,便是出现于商代中晚期的一种酒器,形状多样。
  收藏于山西博物院的龙形觥,长43.8厘米,宽12厘米,高18.4厘米,属于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村一座商代墓葬被发现。考古工作者从中出土不少精美的玉器、金器和青铜礼器,其中就有那件龙形觥。
  龙形觥的前端被铸造成龙首模样,有“臣”字目、蒜头鼻,口中有尖牙,头顶长有短小的瓶状角;腹两侧以涡纹、云纹为衬托,饰鼍纹和夔龙纹。山西博物院藏品研究部副主任崔跃忠说:“这个觥的盖面上的龙纹龙身蜿蜒、尾部卷曲,与前端的龙首相衔接,平面图案与立体形象相结合,十分巧妙。”
  到了商朝晚期,鹿角、鱼鳞悄然出现在龙身之上。与此同时,龙开始长出了足。出自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玉龙,长有双足;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菱格乳钉纹鼎,其颈部的龙纹则有四足。
  此时,龙纹已从新石器时代简单的“拥有蛇状身体的灵兽”发展成具有蛇身、鹿角、鱼鳞、四肢的灵兽,与现在的龙区别不大。
  中国龙,与华夏文明共生,是维系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者 梁耀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