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史军福:
源头发力靠前解纷 群众受益
史军福
山西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阳泉市郊区荫营镇三都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曾获得劳动模范、优秀村干部、综合治理先进个人、优秀政协委员、政协工作先进个人、模范村(社)干部等荣誉称号。
记者采访之际,阳泉市郊区荫营镇三都村正在筹备年底的“交账会”。该会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向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汇报全年工作,分析不足,制订来年计划的大会。这样的年底“交账会”已经成了三都村50多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正是全村父老乡亲的建言献策、团结奋进,才有三都村人如今的好光景”。三都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史军福说。
文化为魂产业为基带领乡亲谋幸福
荫营镇三都村位于阳泉市北部,现有保存完好的唐代建筑寿圣寺和宋代建筑五龙庙等古建筑,是一个人杰地灵、文化繁荣的古村落。
据史军福介绍,三都村是阳泉的书法名村。三都村的书法协会,会员从最初的30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600多人,大家利用闲暇时间欢聚书法基地挥毫泼墨、提升自我。不仅如此,村里还成立了晋剧戏迷俱乐部,修建了西苑文化广场、农耕文化中心、农民书屋等场所,各种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提升了村民的精气神。
近年来,三都村不光在文化建设上成绩斐然,在乡村治理、人居环境改善、推进转型升级等方面也走在了全市前列,综合实力跃升。三都村党委聚焦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老大难”问题,发起了“三都热线”志愿服务项目——群众随时拨打热线电话反映诉求,三都村党委核实情况后指派民事代办员用上门服务、“跑腿”代办等方式,为村民提供便民服务。“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前些年,我们利用村里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陆续招引了十几家企业和单位。现在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在这些企业、单位上班,离家近、收入也不低。”史军福说,2022年,村里成立了三都村工业园区服务公司,为园区定向提供保洁员、送餐员、库管员、搬运工等,不断强化产业支撑,产业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积极建言献策为人民群众代言
为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积极作用,史军福依法履行代表职责,在三都村定期接待来访群众,并认真听取群众反映的各种各样问题,及时制定相关的解决办法。
结合工作实际,史军福深入村民家庭,围绕反映群众利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认真撰写高质量的社情民意信息,提出《关于加强农村修建公厕后期管理费用补偿的建议》《关于净化网络环境的建议》《关于农村养老问题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关于实施农村老旧住宅改造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等多项建议,及时反映群众的诉求。
史军福说:“不管我是省人大代表,还是村干部,身份只是一种‘头衔’,不会改变我忠诚履职、代表人民群众发声的初心,只要群众生活一切向好,我便无怨无悔。”
源头发力靠前解纷群众受益
由于人大代表的身份,史军福自然少不了和法院打交道,也对阳泉法院的各项工作较为熟悉。
史军福了解到,近年来,阳泉法院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不断延伸纠纷化解多元脉络,为推进阳泉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构建多元解纷方面,阳泉市每个法院都有各自亮点和成效”,史军福说。矿区法院创新“互联网+社区”诉源治理模式,在全区6个街道及华阳集团总部全部实现“法官工作站”定点挂牌;城区法院采用“法院+社区”双线并进模式,依托人民调解合理配置调解资源,在“一镇六办”分别安排一名班子成员包片、两名员额法官包点,涌现出一批特色调解品牌;郊区法院着力打造“无讼乡村”,以支部为单位,以包乡镇的方式,坚持依靠地方、深入调研、联系群众原则,建立了6个法官联系点,每名党员包联1至2个村;盂县法院启动“移动调解室”,以“三个一”(一人一车一面旗)为形式,在乡镇开展移动调解工作,将司法服务触角延伸到人民群众家门口,有效解决了群众的难题;平定县法院探索出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五色”分级预警处置机制,已在山西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