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冬季疾病 牢记这些“法宝”
预防疾病呢?
A
气温骤降,心脑血管病易“钻空子”
及时添衣物定期量血压
冬季,心脑血管病高发季节。
12月10日—14日,山西迎来两次大范围降雪,随着气温下降,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门诊的患者也显著增多。
12月14日,居住在太原市兴华街龙腾小区的一位91岁高龄老人,头晕、恶心,无法行走。家人测量得知,老人血压偏高。当日10时17分,太原市急救中心西站急救人员接到总调指令,将老人送往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就诊。他们的辛苦付出,换来家属的连声道谢。
降温后,血管收缩,血流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致冠心病等患者心肌缺血。当天中午,居住在太原市平阳路的一位男性患者突感胸痛喘憋。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五医院急救站急救人员到达现场,立即展开心电图等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初步判断症状系心肌缺血所致。他们先让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吸氧,随后将患者送医救治。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主任杨滨提醒,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留意天气变化,尤其是气温陡降时更需增添衣物防寒保暖,并定期测量血压,规范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保持情绪平和,饮食要清淡,控制盐、油、糖的摄入。一旦出现头疼、头晕、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或家属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到医院就诊。
B
流感“突袭”,四口人三个“沦陷”
老年人最好接种流感疫苗
“我们一家四口人,三个都‘沦陷’了。”这段时间,太原市民雷庆莲(化名)一家经历了流感“突袭”。
雷庆莲的女儿在省城一所中学读初一。12月4日,她女儿有些咳嗽,其他正常。时隔一天,孩子发烧,体温38.2℃。
考虑到女儿没有什么其他症状,雷庆莲和老公就按照以往普通感冒发烧的处理方式,给孩子喝了伤风感冒胶囊。
过了一晚,情况并未好转。其间,孩子提到,自己的同桌因为发烧已经两天没有到校上课。“当时我就怀疑可能是流感。”雷庆莲赶紧带孩子和婆婆去了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查。
这期间,雷庆莲和婆婆也开始发烧、头痛。她们都抽血化验,结果均显示是甲流。医生对症下药,她们目前已基本恢复正常。
进入冬季,天气寒冷,空气湿度大幅降低,这样的气候条件为一些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存活创造了有利的生存繁殖环境,也就进入了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多数呼吸道传染病表现症状较轻,主要是上呼吸道(鼻咽部)感染(如咽痛、流涕等),属于自限性疾病。也有一些感染会引起较为严重的症状,包括支气管炎、肺炎等。某些特殊人群,如免疫力低下人群、老年人、婴幼儿和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往往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因此,这些人群出现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在此提醒大家要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在乘坐飞机、火车、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和进入商场、超市等环境密闭场所时建议规范佩戴口罩。做好个人卫生,加强室内开窗通风,保持手部卫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老年人,要增强个人身体素质。饮食方面,应加强营养摄入,多吃热食,少吃凉食,多补充水分。要注意补充鱼、肉、蛋、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运动方面,可以选择在室内进行适度的有氧耐力运动,如长距离慢速游泳、跳舞、徒手体操等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增强抵抗力。
该中心建议,老年人最好接种流感疫苗、新冠病毒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C
出诊164趟,46趟为摔伤
雪天外出别双手插兜
12月14日,纷纷扬扬的雪花,让龙城太原银装素裹,冬韵十足。降雪后路面湿滑,市民尤其是老年人易跌倒摔伤。太原市急救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12月14日8时至18时,该中心共出诊164趟次,其中46趟次系救治摔伤患者。
当日8时54分左右,太原市急救中心十七局站急救人员在返站途中接总调派诊,山西潇河国际会展中心一位 65岁老人摔倒急需救治。一小时后,一组人冒着大雪行驶25公里抵达现场。医生检查发现,滑倒致这位老人大腿骨折,需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两个多小时后,在太原市迎泽区国泰龙城苑西区,一位乳癌术后100多天的女性外出摔伤,导致右手腕肿胀,无法活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五医院急救站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初步判断该患者疑似骨折,立即给予颈肩腕托带固定后送医。
从临床角度来说,雪后摔伤多集中在腕部、踝关节、腰椎、踝关节。太原市急救中心提醒,雪后2—5天是摔伤高峰期,市民如果不慎摔倒,不要急于起身,先查一下是否受伤。
相较于“摔伤后怎么办”,防患于未然显然更加重要。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摔伤呢?无论下雪,还是雪后,路面湿滑都容易使人滑倒。市民在这样的路面行走,必须更换防滑的鞋子,不要双手插兜,放慢行走速度,时刻保持警惕。
此外,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摔伤还易致颅脑损伤。12月14日,临近中午,一位老太太离家外出,准备去附近的菜店买点蔬菜、水果。途中,她脚下一滑,摔倒在地,导致头部受伤,伴有头痛、呕吐等症状。
太原市急救中心中心站急救人员赶到现场,询问患者事发经过,对方难以回忆。经过初步检查,他们考虑患者为闭合性颅脑损伤。由于家属不在现场,急救人员、民警、社区工作人员三方配合,将患者送医救治。
在医院,医生加急为患者做了头颅CT检查,证实了急救人员的判断。随即,在完善血常规、生化、心肌标志物、心电图等检查基础上,医生给予相应治疗。患者的病情逐步恢复平稳。
生活中,老太太这样的患者并非少数。医生提醒,摔倒后,尤其是头部着地,不论有无明显症状,相关人员都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切不可掉以轻心,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D
寒潮来袭,气温骤降
三类人群需重点防护
近期寒潮来袭,我省部分地区气温大幅下降。12月16日夜间到17日白天,太原最高气温-3℃,最低气温-20℃。
寒冷天气易引发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流感)、肺炎等疾病。
为应对寒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日前发布《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山西省卫健委、山西省疾控局也特别提醒广大公众,要加强保暖防护,特别关注气温骤降带来的健康危害。
首先,公众应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要做好自身的保暖防护措施,及时更换厚衣物以及穿戴防护用品,如帽子、口罩、围巾、手套等,尤其要加强头部、胸背、脖子和四肢的保暖。同时,要减少户外活动,尽量避免与冷空气直接接触,降低气温骤降带来的健康危害。
其次,《指南》明确,寒潮期间需要重点防护的人群主要有三类:敏感人群,如婴幼儿、儿童、孕妇、老年人等;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人群。这些人不宜长时间外出,必须外出时,避开早晚气温较低时段,注意防寒保暖,尤其加强头部、胸腹部、足部的保暖。此外,户外作业人员也要重点防护,如交警、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等。
在此提醒市民,寒潮蓝色预警时,公众要做好房屋保暖检查及保暖用品储备。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适时通风换气。使用取暖设备时,避免发生烫伤和煤气中毒等意外事故。雨雪天气外出时注意防滑防跌倒,尽量避免在冰面行走或骑行。开车出行时注意驾驶安全,及时了解路况,保持良好视野,关注油箱或电瓶状态,必要时安装防滑链。
寒潮黄色预警时,公众外出活动尽量选择一天中较暖时段。避免进行剧烈的户外体力活动。关注失温症状。若出现寒战,及时测量体温。出现体温低于35℃、虚脱、记忆丧失、言语不清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若无法就医,宜进入温暖的场所或防风挡雨的地方,减少热量散失。
寒潮橙色预警时,公众不宜长时间户外逗留,尽量减少户外体力活动。如确需外出活动时,尽量选择在一天中较温暖的时段,避开早晚气温较低时段。特别注意头部和胸腹部的保暖。
寒潮红色预警时,公众不宜长时间户外逗留。如需外出,注意防寒保暖,尤其加强头部和胸腹部的保暖。
记者 梁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