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甜蜜”烦恼说“Bye—bye”
其实,糖果只是“糖”这个“大家族”中的成员之一。在这个家族中,除了糖果之外,还有葡萄糖、果糖以及白砂糖、淀粉等。喜欢吃糖,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今年的主题为“三减三健从我做起”。本期,太原和平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袁丽伟带您了解糖的前世今生,并教您如何远离“甜蜜”的烦恼。
本期专家
太原和平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注册营养师 袁丽伟
谷芽走进先民生活
远古时期,先民在原始森林采集瓜果、在山岭狩猎野物,得以繁衍生息。香甜的瓜果,让他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丝色彩。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先民从采集狩猎时代逐步走向农耕时代。
随着农业的发展,谷物产量逐步增多,谷物晾晒等工作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那时,或谷物未及时晒干,或保管不善致谷物被雨淋湿等现象时有发生,谷物随之发芽。为了减少浪费,先民把那些发芽的谷物脱壳熬煮、食用。他们发现,这种饭的味道要比未发芽谷物煮成的饭香甜可口。
此后,先民欲吃带甜味的粥饭,就先将谷物浸湿发芽,再与谷物一起熬煮。李治寰在其编著的《中国食糖史稿》一书中写道:“距今约4000 年前,也就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知道谷物能糖化。”
为何使用发芽谷物煮的饭有甜味?原来,谷芽里的淀粉酶可将食物中的淀粉转化成大量的麦芽糖。
先民掌握制糖技术
麦芽糖的发现,打开了人类制糖的大门。在此之前,生活中的甜味,全靠大自然恩赐。伴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探索制糖技术。历史的车轮驶入商周时期,古人已经掌握从谷物瓜果之中提炼麦芽糖的技艺。《诗经》记载:“周原膴膴,堇荼如饴。”饴,即用米、麦制成的糖浆,其主要成分为麦芽糖。
麦芽糖的制法简单:先将谷物、麦粒发芽、发酵,再榨汁、熬煮,最后将底部过滤出来的汤水用砂锅煎熬收汁。金黄色的麦芽糖,就此制作而成。由于色泽金黄,黏性巨大,麦芽糖被称作“胶饴”。
数千年前,古人能从谷物中提炼出糖浆,可谓是人类饮食文化史上的一次“革命”,在文明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此,我国有了制糖业,并迅速发展起来。
糖文化发展到战国时期,人类对糖已进行分类。《礼记·内则》记载:“甜食者,‘枣、栗、饴、蜜’。”由此可见,人们对糖已有不同需求。
历史的车轮驶入南北朝,制糖技艺进一步提升,时人以高粱为原料制成“高粱饴”。而今,这种软糖已成为山东特产。
蔗糖从王室走向民间
在糖文化的历史中,真正的“王者”非蔗糖莫属。很多史学家认为,采用甘蔗制糖起源于印度,迄今为止已约有2000年历史。其实,我国也具有悠久的蔗糖制作史。
有关蔗糖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楚辞·招魂》提到:“胹鳖炮羔,有柘浆些。”柘浆就是蔗浆、糖浆。
公元398年,晋人郭义恭在《广志》写道:“甘蔗其饴如石蜜。”石蜜,即甘蔗汁提炼成的固体蔗糖。李时珍《本草纲目》解释:“石蜜,白砂糖也,凝结成饼块者为石蜜”。季羡林所著《糖史》提到:“当时中国本土的蔗糖制糖术,只知道熬煮浓缩,制造硬的像石头一样的褐棕色粗糖(石蜜)。”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遣使西域学习制糖法,使蔗糖制作工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砂糖始现。人们把甘蔗压榨出汁,经过熬煮、干燥、提纯等工序,就可得到蔗糖结晶——红糖或白砂糖。
这一时期,四川地区的工匠历经多次实践,探索出以蔗糖为基础加工冰糖的方法。糖的种类,日渐丰富。
正是从唐朝开始,砂糖从皇室开始走向民间。制糖业开始快速发展。
各式糖果不断涌现
冰糖的发明,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还催生了一种名为“冰糖葫芦”的食品。
绍熙年间,宋光宗赵惇最宠爱的黄贵妃不思饮食。御医给黄贵妃开具多付名贵药品,皆不见效。整日愁眉不展的赵惇,只好张榜求医。
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黄贵妃按此服用,果然如期病愈。此后,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把裹着冰糖的山楂串起来卖,成为流传至今的冰糖葫芦。
不能不提的是,蔗糖的出现,不仅让人尝到了纯正的甜味,还为加工成形状不同的糖果提供了便利。阿拉伯人和欧洲人以蔗糖为主料,配上香料制成糖块或糖球,堪称硬糖的祖先。
18世纪后期,甜菜的兴起、制糖技术的愈发成熟,各式糖果井喷般涌现。到20世纪,糖果生产已成为一类工业技术,大部分糖果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诞生。混合熬煮、冷却结晶、表面抛光……各道工序,都有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支撑。时至今日,糖果的卖相、口感,远超百年前的水平。
糖带来“甜蜜的烦恼”
目前,以麦芽糖或蔗糖为原料和辅料的食品已多达数千种。全国年消费食糖量约800万吨,人均年消费食糖约6.4公斤。
糖,既带给人类良好的味觉体验,也让人享受口齿间的愉悦。袁丽伟表示,适量吃糖,对人体大有裨益,如大量出汗时可防止虚脱、运动时提供热能、饥饿时让血糖恢复正常……
然而,如果过量摄入糖,多余的糖会转化为脂肪,并储存在体内,导致血脂升高,进而引发脂肪肝。
袁丽伟介绍,血液中的糖会附着在蛋白质上,并产生糖化产物。它们会破坏胶原蛋白、弹力蛋白等蛋白纤维,导致皮肤出现皱纹或松弛下垂,还会使身体的“天然抗氧化剂”酶失效,难以抵抗紫外线等外部侵害。
糖属于酸性食物。人们过量摄入,会使膳食结构中酸碱平衡失调,导致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加速衰老。
袁丽伟强调,孩子过多吃糖会影响生长发育。必须提及的是,孩子吃糖过多,会产生饱腹感,导致食欲不佳,影响食物的摄入量,从而使多种营养素缺乏。
怎么远离“甜蜜的烦恼”?
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必须掌握正确的吃糖方法。
袁丽伟提醒,首当其冲的事便是控制好摄入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首次提出“控糖”概念,推荐每人每天精制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生活中,许多人喜欢喝含糖饮料。含糖饮料是糖含量在5%以上的饮品。多数饮品含糖量为8%—10%,有的饮品含糖量甚至高达13%。袁丽伟表示,长期饮用含糖饮料可致龋齿、超重及肥胖,因而不建议喝含糖饮料。
烹饪时,人们还会把糖作为调味料放入菜肴中,如红烧、糖醋等。这种烹饪方式,不仅增加糖的摄入量,而且掩盖了盐的味道,让人增加盐的摄入。正因如此,人们在烹饪时应尽量少加糖。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食物中含有“隐形糖”。尽管配料表中未标注“糖”字,它却是含糖大户。“隐形糖”食物主要包括果冻、罐头、蛋糕、饼干、膨化食品等。
袁丽伟表示,当你知道了什么是“隐形糖”食物以后,就要尽量远离果冻、罐头、膨化食品、甜点等种类的食物。
除了糖果、白砂糖等精制糖之外,人们日常食用的大米、白面等含有碳水化合物。过量摄入精米、精面也会导致血糖升高。 记者 梁耀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