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浪鼓:货郎的传声筒
以前,由于交通不便,物资匮乏,流通渠道不畅,货郎的担子就是“流动的小商店”——在扁担两边的大竹筐里各放一个木盒子,盒子里面被分割成若干个小格子,上面用一块玻璃盖着,透过玻璃可以看到这些小格子里放着不同种类的小商品,如剪子、纽扣、皮筋、洋火(火柴)、头绳、小刀、针、线、烟嘴、火石、火绒……家里缺的小物品,一般都可以向货郎买或用物换。
想让人们知道“流动的小商店”来了,货郎手中这个摇动起来发出“嘣咚咚、嘣咚咚”的传声筒——拨浪鼓“功不可没”。
顾客来了,货郎就把货担变成了售货台。姑娘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梳子、发卡、胭脂、花红等用品;中年妇女则选一些家庭日用品,如剪子、勺子、顶针、针头线脑等;老头找他们抽烟用的烟袋嘴、烟袋锅、火石、火绒等;孩子们则喜欢那些花花绿绿的玻璃球、糖球、小刀、印模等。如果“小商店”里没有你想要的东西,货郎就会记下来,下次来时保准带上。
山西老西儿民俗博物馆馆长吴润生收藏的这个拨浪鼓,鼓身由一大一小两个鼓组成,鼓面已经锈迹斑斑。稍大的鼓固定在木柄上,木柄雕刻有圆形的纹饰,很讲究;小鼓则由铁丝做成圈固定在稍大的鼓上面,这种双鼓做成的拨浪鼓,鼓声更脆更响,声音传得更远。
吴润生说,拨浪鼓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最早的拨浪鼓被称作“鼗”(táo),其实就是一个小鼓,插在一根筷子粗细的木柄上,鼓的两个侧面分别有一个弹丸,摇动木柄,两个弹丸撞击鼓面,发出连续不断的清脆鼓声。
拨浪鼓有大有小,通常大的直径有八九寸,声音浑厚;小的两三寸,声音清脆。拨浪鼓的鼓面,大多用牛皮或羊皮做成,稍次一些的,则用皮纸或油纸做成。以前的鼓身都是木头做的,到了近代随着塑料的普及,开始出现了塑料鼓。至于鼓耳的那两枚弹丸,以前大多用薏仁、枣核、磁珠,甚至木珠,到了后来,则多用玻璃珠。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货郎消失了,再也听不到货郎摇动拨浪鼓的声音,但那一声声鼓声,依然珍藏在人们的记忆里。
(感谢山西老西儿民俗博物馆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