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08月16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5]

三叶虫看似弱小却数次躲过大灭绝

  每个时代的变革,都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去引领。他们通过细微的观察、多维的视野、睿智的洞见、犀利的笔触,带给我们各种启示,引发我们深度思考。本报“视界”栏目,邀请各位专家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科学,认识世界。
  提起最有名的史前动物,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想到霸王龙、猛犸象或其他高大而威猛的动物,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它们才是地球曾经的主人。动物界弱肉强食的规则也告诉我们,只有庞大而凶猛的动物,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可是,有这样一种动物,它十分弱小,却能历经数次危机而生存长达3亿年,成为生物演化史上极为成功的例子,霸王龙跟它相比也只是昙花一现。为此,已有近百年出版历史的《中国古生物志》也拿它的图案来当作标志,更有无数的化石爱好者为它着迷。它,便是三叶虫。
  三叶虫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经灭绝的三叶虫纲中的动物。它的化石在全球都十分常见。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中国都是三叶虫化石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山西地质博物馆“远古物种”展厅中,便保存有精美的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最早出现于约5.2亿年前,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后出现的最具代表性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它的身体横向上可分为中间的轴部和两侧对称的肋部,形似垂直的三片树叶,因而得名。而从纵轴上看,三叶虫的身体也可以分为头、胸和尾板三部分,上面均覆盖有坚硬的外壳,这三部分硬壳在岩层中保存下来,便成为三叶虫化石。三叶虫的胸部长满了灵活的附肢,相当于它的腿,用于游泳和爬行。
  三叶虫诞生初期,海洋中只有一些低等的软体动物,这些软体动物为三叶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同时,三叶虫坚硬的外壳又给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使得它少有天敌,于是三叶虫迅速占领了浅海中的各个生态空间,称霸了整个寒武纪海洋。
  然而,盛极必衰,寒武纪末期,三叶虫遭遇了第一次危机。此时,全球发生了大规模海退,海底大面积暴露,三叶虫大批死亡。与此同时,海洋中出现了可以捕食三叶虫的头足类,使得三叶虫种类和数量都急剧减少,只有少数存活到了奥陶纪。
  在奥陶纪,面对海洋中越来越多的食肉动物,三叶虫为了存活下去,不得不做出改变,于是,新的三叶虫出现了。新出现的三叶虫身体结构和体积都有了明显变化,最明显的便是体积变大,尾部更大,使它可以更快速地躲避鹦鹉螺等食肉动物的追捕。这一变化,令三叶虫再一次遍布海洋。
  然而,好景不长,奥陶纪末期,全球生物发生了大灭绝事件,三叶虫家族再一次损失惨重。进入志留纪后,残存的三叶虫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其生存本领大大提升。于是,三叶虫再次繁盛起来。
  泥盆纪时,三叶虫又一次发生了变化,身体上开始长满了各种刺,能有效防御当时凶猛的有颌鱼类。
  尽管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抵抗天敌,但海洋中的三叶虫仍旧逃不开走向衰亡的事实。
  泥盆纪晚期发生的第二次生物大灭绝,让大部分的三叶虫家族成员消失,三叶虫从此一蹶不振。但令人惊奇的是,仍然有极少数的种类一直残存到二叠纪。此时的海洋中,三叶虫已只能苟延残喘。
  一直到2.6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地球发生第三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三叶虫才真正灭绝,退出历史舞台。
  小小的三叶虫,竟然如此顽强,面对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它通过不断改变自己,才得以历经数次危机而长存。这似乎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面对变化,凶猛从来不是生存之道,只有改变,才能永保其身。
山西地质博物馆 董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