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行精神”壶的创作理念
号称八百里的“巍巍太行”,也许只有你置身其中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厚重。太行山脉北起北京西山,向西南方向延伸,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也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水岭。东西方向有著名的太行八陉,是连接东西的主要通道。时至10月中旬,深秋的太行山五彩缤纷,登上山顶看着远处隐隐的山峰和近处的峡谷,仿佛伸出手臂就能拂掠眼前的群山,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饱经风霜的钢铁战士,并排站在那里,无形之中形成的那股力量,沉寂而刚毅!在夕阳的照耀下,满山的红叶更加渲染了那一抹鲜艳的红色;刺骨的西风不能阻挡那一群群凌风而起的鸿雁。“太行山上抚群峰,漫山红叶接斜阳,千沟万壑凭展翅,落霞飞鸿一色齐”……夜晚的明月冷凝而更显洁白,它沿着悬崖慢慢往上爬升,时有时无的崖柏虬枝会延伸到月亮中间,这个画面让人好不惬意。静止的水潭倒映着空中的月亮,让你分不清哪个是天哪个是地,这就是真正的水天一色吧!月光下的太行山显得那么洁白与通透,沉寂得让人窒息,也许这才是它孕育精华的时刻吧!沧桑中透着苍凉,浑厚中透着力量,让人感觉到它包裹着无穷无尽的能量!也许是带着任务的采风吧,时不时地会有种无形的触动,也更加迫切地向往下一站的洗礼。
走进山西武乡的八路军纪念馆,序厅里的“太行丰碑”几个大字深深地刻进我的心里。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开始,作为华北敌后最大、人口最多的根据地,太行山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八路军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在太行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在武器落后、缺枪少弹的情况下还能取得娘子关大捷,粉碎了日寇的入侵,实在不敢想象当时怎么完成的!是什么样的信仰和精神在支撑着我们的战士与敌人殊死搏斗?此时此刻,我笔下的文字在那段多舛的艰苦岁月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在前仆后继抵抗侵略的背后,是受尽苦难的中国人民能够克服一切困难的坚定信念!严苛的环境磨灭不了太行的风骨与韧性,它的精神是坚不可摧的!
小米加步枪,军民鱼水情,全国山河一片红。就用这个主题作为这款作品的主要内容吧。
八路军在太行山中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与日本鬼子展开游击战,一道道沟壑,一道道山梁曾经湮没过多少的忠骨,又怎能分得清是山还是人呢!
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今天的中国不管是人文环境,还是经济物质,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我们生活在当下,要无比珍惜和平环境和和谐生活!现在我们通过纪念馆的陈列品来了解历史,很难深切体会到当时民族危难面前的大是大非!现在的幸福生活并不是唾手可得,而是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用鲜血换来了现在的岁月静好。
综合以上的一些内容以及想象,我最终决定设计一把壶,壶同“福”谐音。把山设计成一把壶,把山水、军民鱼水情融合成一个整体。颜色选用红色的陶土来制作,正好对应“全国江山一片红”。把壶身设计成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山,错落有致地紧密排列在中央,看上去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如同一个个八路军战士挺立在那里,巍峨而挺拔,在民族大义面前,全国人民形成了一道铁壁铜墙,抵挡外来侵略。
陶瓷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原始陶的考古发现在中国大陆上已经可以上推到一万多年前了,陶瓷的起源就是为生活服务的,它的发明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逐步提高。从最先使用的黄土到后来选用的高岭土,从泥条盘筑法到慢轮,再到快轮的制作工艺,无不显示出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对完美艺术效果的渴望。今天所谓的传统在以前也是创新得来的,只有科学的不断发展的东西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而不是泥古且复古。对于美,每个人的定义是不尽相同的,而发现美是需要沉淀的。追求美是每个个体在潜意识中的向往。在平面艺术和立体艺术中,陶瓷雕塑无疑可以完整地表达制作者的思想情趣。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新材料的发明与运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纳米瓷器虽然很薄,但不容易损坏,且易于清洗,用清水一冲就很干净。这些无不说明发明与发展的重要。
传统意义上的壶非圆即方,但用陶来雕塑一个拔地而起的高山形状且能用来泡茶的实用器,这在传统的认知范围内是极少的。如何才能设计出既显错落又不凌乱的山峰,以及顺手的壶把和顺畅出水的壶嘴?既要有巍巍太行的气势,又要像一个个八路军紧靠在一起形成的铜墙铁壁,在巍峨中不失灵动。整个壶体在分散中需要有统一,在统一中又兼具各个分散的功能,还要把山水意境中的高远与深邃表达出来。作为纪念品在使用的同时也应该可以把玩,不仅能从中体会太行精神,还得有情趣,作为一件山水雕塑艺术作品来说,应该做到可观、可游、可居。那如何来理解这6个字呢?就是外观要好看,给人舒服的感觉,心神可以畅游其中,感受其中自然的美而不愿出来。
以拔地而起的岩石和错落有致的山峰作为壶身,在壶身的中间设计一条飞流直下的沟壑,沟壑与顶部错落的山峰肌理,处理成水榭纹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实现在简单中统一。在壶嘴、壶把的位置处理成统一的水榭纹效果,这样就能在分散中达到统一,这些处理也更增加了高远的意境。壶嘴就像是一致对外的武器,枪已出鞘(与壶身分离),太行山内孕育着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茶水)。壶把的设计是方与圆的结合,八路军在山中展开抗日游击战,在运动中消灭日本鬼子。壶把的底部留下一点空隙,再在把的圆孔下部做一个向上倾斜的角度,把的顶部也做一点向上倾斜的坡度,这样就增加了壶的灵动性,让人感觉更加透气,不再沉闷,也恰恰是这一点点的倾斜一下子感觉拉深了整个壶的深度,有种很深远的意境。所谓山有尽而意无穷,在统一中需要多变,在变化中又要统一,在设计壶盖与壶钮时,我最终选择压盖的设计方式,壶盖与壶身的衔接是需要在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完成的,这样直接就可以把壶盖当壶钮使用,也解决了壶钮设计的突兀问题。壶型中间设计的沟壑形成飞流直下穿云而过的场景。此外,在制作中还需要解决多个问题,特别是每一块又窄又长的泥片围成的墙体如何做到上下左右必须的弧度,顶部壶盖的制作如何有机地与壶身结合,在整个长方形的形体中如何来体现它的张力,这些都需要运用创新的制作工艺来解决。
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外出旅游,在感受新中国的强大,领略祖国美好山河的同时,也能了解历史。每每看到这把壶就会想到——“飞涧穿云过,红日挂崖边,云端架天路,闲云伴我游”的壮美场景。 (吕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