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06月26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2]

鞋拔子:穿鞋也要有范儿

  穿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简单又平常的事儿,但有了鞋拔子,穿鞋也有了范儿,还生出了“鞋拔子”文化。
  但知峭紧便趋奔,不纳浑如决踵跟;适履何人甘削趾,采葵有术莫伤根;只凭一角扶摇力,已没双凫沓踏痕;直上青云休忘却,当年梯步几蹲蹲。
  清代李光庭一首咏“鞋拔子”的七言诗,大概是最早记述“鞋拔子”文化的作品,也道出了鞋拔子的妙趣。
  这种为了穿鞋而发明的鞋拔子,下端呈弧形,形似“牛舌”,为上窄下宽的光滑板状物。下部仿鞋跟形,上端有手把为柄。柄长短不一,柄的顶端通常有孔,经孔穿绳便于悬挂。有的鞋拔子顶处雕刻成鹿首、佛首或是孔雀形状,寓意福禄寿禧、吉祥如意,代表着老百姓的生活追求。
  鞋拔子的材质较贵重的有象牙、玉、牛角、玛瑙、水晶、兽骨、金属、银或是红木、檀香木等珍奇木料,也有常见的铜质、铁质、铝质及合金等金属质地,还有木制、竹制、塑料的。
  很早以前,鞋拔子正面一般都刻有“三元及第”“和合二仙”“龙凤呈祥”“刘海戏金蟾”“招财童子进宝”“狮子滚绣球”“福禄寿喜”等图案。民国时期,鞋拔子纹饰也更加丰富,上面有了“年年有余”“花开富贵”“益寿延年”等文字刻图。一些铜质的鞋拔子运用刻、镂、镶、嵌等手法,出现了“十八罗汉”“十二生肖”“梅兰竹菊”等成套的产品,更显高端、上档次。
  还有的鞋拔子正面刻有“合记”“李记”等字样,表明商号名称,如同现在的商标一样。
  记者看到的这个鞋拔子,早年朋友从晋中市灵石县王家大院淘的,黄灿灿的铜制品,尤其稀罕的是,它是折叠式的。折起来方形见长,打开就是普通的长条形。它的正面是一条鼓眼的鱼,应该是寓意“年年有余”,鱼身有精美的纹饰,鱼腹部有一个突出的鱼鳍,鳍上有眼,便于穿绳携带。
  单从正面看,很难看出这是一把鞋拔子。掀起正面,折叠的另一面才是真正的鞋拔子,上面刻有拄着拐杖的寿星老翁,寓意“长命百岁”。这个鞋拔子从形状、做工、纹饰方面看,应该属于上乘品,属于大户人家所用,而非布衣之家所有。
  鞋拔子作为民间穿鞋时所用的一种辅助用具,减小了脚与鞋之间的摩擦,可以轻而易举地把鞋穿好,并且鞋拔子一般都是按照人的脚后跟形状(向内稍凹有弧度)设计制造,穿鞋时会感觉舒适很多。旧时,鞋拔子是家家必备的生活用具,也是姑娘出嫁必不可少的陪嫁品,受到男女老少的喜爱。
  据报道,东北有位叫王金玉的民间鞋拔子收藏家,从1985年至今已收藏了1000多个各式各样的鞋拔子。在收藏之余,他还写了一部《中国鞋拔图鉴》。
记者 高万军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