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05月15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0]
病从口入也由心生

情志过用易致病

  中医学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志活动,即神、魂、魄、意、志等,主要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一类是情志活动,中医将人的情志活动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情”,根据五行学说理论,中医又将情志活动概括为喜、怒、思、悲、恐,即“五志”。

  ■情志的作用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七情与五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大,《灵枢·本藏》强调:“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人们不是常说“病从口入”吗,其实病也由心生。
  情志过用或失控易导致疾病,甚至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素问·举痛》特别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过用可伤人气机发生疾病。现代研究也发现,心情多急躁者,也多牙痛及扁桃体发炎。
  总之,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活动常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使人保持健康;长时间处在不良情绪之中,会引起生理功能低下、工作效率低、免疫力下降等现象发生。因此,换一份好心情,有一个好身体。
  ■情志与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人们:要顺应春夏秋冬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保养神气,调节情志,勿使过度。人一发怒则使血压升高,中医认为这是怒伤肝,因怒属肝,肝性刚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藏血,怒则血随气上。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好的状态。”因此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患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
  黄帝内经养生经:“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历代医学家对于情志调摄、益寿延年都十分关注。
  ■调摄“五志”
  喜伤心——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欢喜过度,则损伤心气,从而出现失眠、健忘、心悸等,特别是心脏不好的人,过度兴奋就会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怒伤肝——
  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有些人发怒后,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就是这个原因,中医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经常发怒的人也易患上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因此,我们要尽量戒怒,这样才有利于健康。
  思伤脾——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如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与脾有一定的关系。
  忧伤肺——
  忧是与肺有密切相连的情志,人在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气短、干咳、咯血、音哑等。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悲是由于哀伤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忧与悲都会伤及肺,所以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的说法。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就是大悲伤肺的最好证明。
  恐伤肾——
  恐是因精神过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惊是突然遇到事情的变故,导致精神上的紧张。如突临危难,突然打雷等,都可发生惊吓。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聋、头眩、阳痿。
  肾藏精,主生殖系统,即为生命的发动机,古代医家称肾为“先天之本”。突受惊吓而当场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的人,大都因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因此,治恐当补肾,治惊应安神。

  老年人随着脏腑功能的减退、调节适应能力的减弱,面对过激的情志变化就会难以承受,从而引起疾病,因此老年人更应该善于调摄情志,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要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 山西省针灸医院针灸三科 张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