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05月12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B20]

5·12 难以忘却的记忆

  (上接19版)
  当我们走到海拔2800米的平梁埂山下时,向导说这条路需要4个小时,但由于地震造成滑坡、断崖、塌方,使我们经历了难以忘记的8个半小时。
  上山的路,险峻、陡峭,一路上到处是折断的树枝和滚落的石块。强烈的地震造成了宽度达几十公分的裂缝,遍布整个山体,突击队员们就在这断枝、石块和裂缝中蜿蜒前行,每走一步都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余震不时发生,我们随时都受到山体滑坡的威胁。我要求队伍一路纵队,每3人一组,每组间隔5米,不许战士们超越和并行。这样做,即使遇见山体滑坡和落石,也不至于一队人全部遇难。实际上,狭窄的古山道也不允许我们超越和并行。很多时候,战士们只能紧紧贴在岩壁上,脚斜踏在十几厘米的滑坡边缘地带前进。身后,是近百米的悬崖;头顶,不断有碎石往下滚,打在头盔上,噼里啪啦地作响。尽管道路坎坷崎岖,但是战士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更没有一个人休息。大家都清楚,我们是在与死神赛跑。我们早一点到达茶坪镇,那里的乡亲们就多一分生存的希望。
  快到山顶的时候,行军陷入僵局。山体滑坡导致了7米左右的大塌方,不时有碎石坠落。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接近90度的直角滑坡面,根本无路可走。我们只能紧贴岩壁,紧紧抓住由于滑坡而露出的毛竹根,艰难地踩着滑坡面小心地通过。而滑坡造成的距山顶大约3米的高度差,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另一道难题。我们当即决定:搭人梯,绑好绳索,逐个攀登至山顶。由前面两位同志协同将绳索固定至上方,其他人沿绳索通过。手挽手、肩并肩,经过多方尝试,终于把打前阵的两位同志送了上去。然后,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素质,两人携手进行攀岩,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终于成功搭好绳桥。至此,被山内百姓称为“高山救生通道”的线路全部打通。平日里不到一分钟即可通过的短短二百米距离,当时却花费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此时我们和大本营的联系由于山体遮挡已经全部中断。
  一天的奔波,战士们体力消耗极大。流下来的汗已经没有了咸味,饮用水也消耗得很快。快到山顶的时候,35个人总共只剩下了3瓶水,而还要走多长时间,谁心里也没底。与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相比,脱水同样足以致命。我们决定将两瓶水交由一人保存,只留下一瓶水35个人轮流喝,每人一小口,只能润润干裂的嘴唇。
  接下来,又是两个多小时的泥泞山路,晚上11点半,我们终于到达了茶坪镇老望村四组,此处距茶坪镇还有3.7公里,约1个多小时的路程。但路途险,山坡陡,多处塌方,加之突击队员们已经连续行军了13个小时,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决定休整后,于15日进入茶坪镇。
  15日凌晨5点,突击队开始出发,又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艰苦行进,翻越了多处塌方地段,我们终于到达了受灾严重的茶坪镇。至此,突击队强行军近15个小时,翻越无数塌方险峻路段,行程100华里。
  当地受灾相当的严重,茶坪镇90%的房屋倒塌,已经确认死亡59人、失踪200余人、重伤47人,当地群众严重缺少药品、食物和水。在简单了解了当地受灾的情况之后,突击队兵分两路,立即展开了救援工作。到下午3点,搜救面积已经近2000平方米。
  根据实际情况,15日下午3时,我们给茶坪抗震指挥部提出建议:由我们想办法联系直升机,转运重伤员,其余人沿着我们打通的唯一通道迅速转移,指挥部接受了突击队的意见。
  随后,我们带领大批灾民开始向外疏散。一时间,在山路上聚集了2000余名群众。我们一面疏通山路,一面增加绳索、补修道路,最终成功将被困山中的2000余名群众疏散至安全地带。
  18日,47名重伤员被全部空运出茶坪镇。此后的两天,北川、茂县等地的3000多名群众从这个救命通道绕行脱险。成都红十字会负责人专程赶到我们的营地,竖着大拇指说:“你们在崇山峻岭中开辟的这条通道,打通了北川经茶坪的疏散路线,使得北川县南部和茶坪镇14个村庄30000余人有了逃生的路线,你们打通的是一条生命线,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