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05月10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14]

预制菜:餐饮江湖中闯出新赛道

  (上接13版)
价格、保质期、卫生,老百姓最关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老百姓担心的不再是吃不吃得上,而是能不能吃得好、性价比如何等问题,于是价格、保质期、卫生情况等也成为预制菜生产销售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
  “都说商超中出售的预制菜是年轻人的‘厨师’,可不到万不得已,我不会买。”28岁的陈秀萍说,在她看来,这种预制菜更像是价格虚高的快餐,口感也一般。她反而更中意酒店销售的加热即食预制菜。“酒店售卖的预制菜往往是做好的,不能久放。价格高一些,但是口感不错。”
  价格,是预制菜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商超中预制菜的价格,虽然比饭店成菜或即热类预制菜的价格便宜,但总要高于其所包含的所有食材价格的总和。比如一盘鱼香肉丝,所有食材的价格总和也就不到10元,商超中的预制菜的价格是近20元,而酒店的价格却可以达到近30元。
  预制菜的保质期,也颇受关注。“现在的年轻人懒得自己做饭,就买预制菜。那些菜都是洗好、削好、切好的,说是保质期三天,可家里的菜洗好、切好放三天早就变质了。虽然不知道预制菜如何保鲜,但我知道好多东西为了保鲜用的都是防腐剂。”71岁的朱玉娥在超市看到有年轻人购买预制菜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觉得,预制菜与新鲜根本扯不上关系。
  最关键的,就是卫生问题了。预制菜在制作过程中有没有人工参与?有人参与,会不会就有更多的卫生问题?预制菜加工企业使用的机器卫生是否能够达标?装配和运输过程中是不是安全?……预制菜是一个三产融合性发展的代表性行业,老百姓更怀疑这样长的产业链生产出来的食物,是否真的能和家里做出来的媲美呢?
营养师增加营养冷链运输公司确保新鲜
  为确保菜品卫生,许多预制菜企业都制定了自己的生产规范。从食材要清洗几遍,到食材加工后该怎么储存,及每一道菜的制作方法是什么等,每个流程都有精确的标准。
  要将预制菜产业化,就必须在生产前,为这些复杂的制作工艺流程拟定一个个清晰的生产标准,并用现代化的生产线进行精准把控,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份预制菜达标。
  许多预制菜企业为了让自己的菜品更加丰盛、有营养,还请了营养师把关。赵晓慧特别喜欢吃过油肉。“我买过许多牌子的过油肉预制菜,只有六味斋和优鲜多歌的更有家的味道。”赵晓慧说。
  时晓钰说:“优鲜多歌的预制菜不用味精、鸡精、酱油等复合调味品,而是用调味品的原材料,如桂皮、八角、花椒等。”
  为了确保食材新鲜,预制菜企业生产出的大多数预制菜都采用冷链运输。有些大型企业直接就有自己的冷链运输工具,有些则需要与成熟的冷链运输公司长期合作。冷链运输前,还会与运输公司签订协议,以保证所有预制菜品一直处于冷链状态。这样也就将冷链运输企业拉入了预制菜的产业链中。
  “我们的运输车是冷库,包装中会装冰袋。产品进入商超后,直接进入冰柜。”顺风冷链车配货员王立发说,他们承接的预制菜冷链运输,一般都发往省外。
  为了促进预制菜的发展,优鲜多歌建立了三大园区:清徐农产品物流园、真武预制菜产业园、晋中预制菜产业园。并在全球建立了265个地标农产品直采基地,可实现上千种时令农产品,真正做到了从田间到地头“寻鲜”到全程冷链“保鲜”。
  超出保质期的预制菜绝对不允许出现在商超中。“有人猜测我们会不会把超出保质期的预制菜回收了再售卖,这种情况绝对不会发生。你如果晚上逛过超市,就会发现,预制菜在临期就会被低价抢光了。”时晓钰笑着说。
记者 乔静涛 文/摄■相关
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7.6万家
  在日前举办的首届中国“三品”战略峰会上,赛迪顾问消费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3中国预制菜企业竞争力百强研究》(以下简称《研究》),首次提出预制菜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助力预制菜企业对标标杆、找准定位,塑造新优势。
  从区域分布来看,预制菜东部地区分布最多,占比百强企业的64%。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来看,广东、上海、山东分布数量较多,分别为17家、12家和11家。从城市分布来看,入榜数量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广州、北京。从加工程度和食用方式来看,即烹类型预制菜企业数量最多,为31家。从2022年营收规模分布来看,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较少,为5家,预制菜企业规模小而散的问题凸显,同时,也可以看出预制菜龙头企业竞争优势仍有提升空间。《研究》还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预制菜相关企业7.6万家,较2021年新增3470 家。长期来看,中国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整体行业存在小、散、乱的问题,行业集中度较低。从技术发展层面,未来预制菜需求端量和质的要求不断提升,企业的生产规模与品质也面临更大的考验,龙头企业优势也将逐步显现。从近期预制菜行业收购事件来看,安井食品收购湖北新宏业食品和湖北新柳伍等企业等。未来龙头企业产业链布局将逐步加快,行业集中度也将进一步提升。
据《经济日报》
■延伸
我省预制菜产业有哪些“痛点”待解?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各地也在积极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新型消费,预制菜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一般来说,新机遇往往会面临新的痛点。那我省预制菜产业面临的“痛”点有哪些?
  痛点一:预制菜产业,还没有完善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导致市场比较复杂,不利于行业长远良性发展。许多老百姓会因为一种不新鲜或不安全的预制菜,而否定一个行业。
  痛点二:预制菜一端连着田间地头,一端连着餐饮消费,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泛,被视为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的代表性行业。但我省预制菜一产的优势并不大。由于我省耕地少,成规模的更少,原材料供应能力受限。我省预制菜产业原材料,有很大一部分需要从省外采购,比如面粉、部分根茎类蔬菜等,反哺不到我省农民。
  痛点三:在我省工业研发方面,轻工业不占优势。如我省有刀削面机器人,但它并不能使刀削面实现量产。能实现量产的设备比较缺乏,产品迭代更新的速度会比较慢。
  痛点四:研发是企业的卡脖子问题。在这个注重食品安全的时代,预制菜既要少添加,又要口感好,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赖与喜爱。产品研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我省预制菜产品的研发实验室、实验基地不多。
  痛点五:预制菜线上销售渠道未打开,许多山西特色预制菜走不出省。
  痛点六:目前我省预制菜企业中能涉及全产业链条的企业少,区域化、分散化特征明显。有些企业看到商机,就盲目开发所谓的爆款产品,如果卖不出去,就会造成资源浪费。
  痛点七:优鲜多歌、六味斋等大型企业有自己的商超,可以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中小型企业没有这种便利条件,入驻这大型商超的门槛又很高,想要加入预制菜行业,困难重重。
记者 乔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