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04月19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8]
研讨学术、科技热点,用智库支持地方发展

CCF YOCSEF太原迎来十岁生日

  本报讯(记者 乔静涛)春风暖,桃花开。4月15日,向着万物复苏的春光,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太原分论坛(简称CCF YOCSEF太原)迎来了十岁的生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的300余名会员齐聚太原,为这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送上了生日的祝福。本报作为支持媒体,参加了本次盛会。
  会上,会长魏巍总结了CCF YOCSEF太原十年来的许多成长瞬间。CCF名誉理事长李国杰院士、CCF现任理事长梅宏院士、 CCF YOCSEF创始人杜子德、CCF现任秘书长唐卫清、YOCSEF秘书长谭晓生、YOCSEF总部候任主席高志鹏、CCF太原分部主席郭银章、CCF YOC-SEF太原分论坛创始主席,太原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强彦在欢迎辞中说:“栉风沐雨,薪火相传。众多CCF YOCSEF太原成员前赴后继地为山西省计算机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出谋划策。事实证明,CCF YOCSEF起到了青年精英黄埔军校的作用。”最后,CCF YOCSEF太原候任主席胡欣宇致感谢辞,并邀请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组委会颁发了CCF YOC-SEF太原最佳活动奖、CCF YOCSEF太原杰出贡献奖、CCF YOCSEF太原卓越贡献奖等8种奖项。本报荣获了 CCF YOCSEF太原十周年庆典媒体支持奖。
  据了解,CCF YOCSEF是由中国计算机学会1998年创建的系列性学术活动。2013年5月,CCF YOCSEF太原成立,如今已有100余名会员。自成立以来,CCF YOCSEF太原紧密结合太原科技、学术与产业生态,围绕地方学术与科技热点问题展开研究思辨与讨论,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库支持,聚集了一批自信、活力、敢于创新、有抱负、有能力的青年精英。

专家观点
  会议现场,获得CCF YOCSEF太原最佳活动奖的“数字化如何为山西非遗插上‘飞翼’”执行主席董媛香、“数据抗‘疫’,媒体扛‘义’——社交媒体+大数据协同战疫的挑战何在?”执行主席裴向东、“大规模强化学习的未来之路”执行主席钱宇华就自己组织的活动主题,发表了观点。

CCF YOCSEF太原成员、山西超级计算中心高级工程师裴向东:
真相要想战胜谣言大数据不能缺席
  社交媒体上的谣言总让人猝不及防,有些甚至能在短时间造成不小的危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交媒体上的谣言层出不穷。有人说“酒精可以给口罩消毒”,结果人们疯狂跟风;有人说“出门晒太阳能杀死新冠病毒”,结果给新冠肺炎的防控造成干扰;有人说“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结果消息一经发布,网上的双黄连口服液瞬间卖到“断货”……
  与2003年非典时期不同,此次疫情期间,以微博、微信、抖音等为代表的新兴社交媒体平台已经被人们熟知并广泛运用,因此,谣言一经发出,便得到无数用户的阅读、传播、反馈。与此同时,不少社交媒体也打响了反击谣言的战役,但是其势微弱。为了帮助社交媒体“辟谣”,不少科技从业者加入进来,想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社交媒体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疫情防控和舆情分析等提供支撑。
  抗击新冠战役,从一开始就是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大数据从信息接收入手,让更多事实真相公之于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相要想战胜谣言,大数据不能缺席,我们要用数据抗疫,要用大数据帮助社交媒体“辟谣”。

CCF YOCSEF太原成员、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董媛香:
不是要保护技艺知识产权而是要做大非遗市场
  非遗是一种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活态”文化,反映了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世代相承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是精神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鼓励和促进地方非遗项目产业化并走向市场,不仅可以满足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实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活态化传承,助力非遗发源地的乡村振兴。
  山西省作为非遗大省,各类非遗项目总数多达8万余项。其中世界级非遗项目3项(中国传统木营造技艺、中国剪纸和皮影戏)、国家级非遗项目171项、省级非遗项目659项,居全国第三。目前,非遗的数字化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在数字化记录、非遗电商、新媒体营销方面有一定发展,而基于数字化的设计创新、技艺创新、产业创新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
  非遗从口口相传走向数字化传播,如何兼顾技艺的数字传承与知识产权的保护?或许没必要兼顾,换个思路,不是要保护技艺的知识产权,而是要做大非遗市场,那些顶尖的技术人才会被更多人看到,他们的技艺也会被认可。

CCF YOCSEF太原荣誉AC委员、山西大学教授钱宇华:
大规模深度强化学习亟须探索新理论、新路径
  近年来,深度强化学习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在游戏、推荐系统、无人驾驶等很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大计算、大融合”的背景下,深度强化学习正在快速向大数据量、海量智能体、大模型等“大规模”方向演进。然而,大规模深度强化学习的发展仍面临着可解释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挑战,尚未形成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亟须探索新的理论和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