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03月29日] -- 智慧生活报 -- 版次:[A6]
山西农业大学专家带您了解

甘甜又饱腹的红薯

  近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红薯育苗也进入关键时期。红薯,我们并不陌生,它可以制成多种美味搬上餐桌。但关于它的来历和发展历史,你又知道多少?今天,我们就请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的专家为您细细讲述红薯的前世今生。

外来的粮食
  红薯又叫甘薯、番薯,是一种外来物种。你知道吗?红薯还有一个拟人化的名字——“花美男”。这是因为红薯和牵牛花、月光花、茑萝等属于同一个大家族——旋花科植物,而且原产地在南美洲。
  红薯最早的祖先可追溯至130万年前。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美洲大陆,即今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已开始人工种植红薯。
  红薯是明朝万历年间被传到中国的,当时,这种来自南洋异域的红薯被称为番薯。到了清朝,红薯开始在中国大量栽培,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红薯在明朝能够来到中国并不容易,当时,红薯虽然在多地有种植,但属于受保护品种,严禁外传。为将红薯带回我国,古人可费了不少劲儿。
  广东人陈益被称为“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他在安南(今越南)发现红薯后,便特别留心红薯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1582年,他冒着危险,收买酋卒,将薯种藏匿于铜鼓中,偷带回国,并大面积种植。
  1593年,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顺利将红薯带回福建。

保障粮食安全
  红薯具有“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穀味甘而宜人,薯味甘而宜壽”“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传入中国后,很快从沿海向内陆传播,并为当时的人口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末清初,我国人口为1.3亿左右,到乾隆年间人口猛增到3亿,道光、咸丰时期均已超过4亿。
  目前,我国已成红薯生产第一大国,常年种植面积7000万亩左右,占全世界的35%左右,年总产鲜薯约1亿吨,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约70%,单产相当于世界的1.9倍。红薯是山西省传统优势作物,主要分布在晋南和晋中的部分地区,南部属于春夏薯交界区域,晋中以北属于春薯区。红薯种植面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最大,约有150万亩。红薯是贫穷饥饿年代的果腹之物,好多人曾有“一年红薯半年粮,红薯救活一代人”的感慨。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红薯成了超市货架上的精美小吃、帮助农民增收的“金娃娃”。据世界粮农组织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达到90亿时,红薯以独具超高产能力、广泛的适应性和易恢复生长等特点,可以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温饱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红薯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作物。

营养均衡保健康
  红薯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重要粮食作物,功同五谷。日本《朝日新闻》称红薯是“准完全食品”,因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故有“长寿食品”之誉。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有“红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等文字,奉其为良药。红薯性味甘平,可补脾胃、养心肾、益气力,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肺气肿和糖尿病;红心红薯富含最具抗癌作用的营养物质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前体)、维生素C和叶酸,紫红薯中的花青素可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突变和辐射、防止血小板凝结等,所含赖氨酸、铜、锰、钾、锌的含量是普通红薯的3—8倍,碘、硒含量是普通品种的20倍以上,被誉为“抗癌之王”。红薯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评选出来的“十大最佳蔬菜”冠军,被营养学家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功能型食品。

特色高效作物
  山西是传统的红薯主产区和优势种植区,红薯生产的效益相对较高,尤其在丘陵山地,更是抗逆、高产、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已成为很多县市的支柱产业。
  红薯加工产品特别丰富,除了传统产品粉丝、粉皮,还有创新的红薯蛋白、膳食纤维、果胶、高纤粉、茎叶青汁粉等产品。
  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甘薯研究室主要从事红薯资源收集保存、新品种选育、脱毒技术、绿色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现保存有红薯各类优异种质资源500余份,先后选育出红薯新品种14个,晋甘薯9号、运薯655等品种已成为山西薯区主栽品种,其中晋甘薯3号和运薯655分别获得国家甘薯育种联合攻关首届和第二届食味十佳品种称号。先后取得脱毒试管苗移栽、甘薯垄膜一体机研制、甘薯秧苗注水移栽机等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3项,制定了无公害甘薯生产技术规程、脱毒甘薯种苗繁育技术规程以及甘薯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三个地方标准,形成了“垄膜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和“全膜覆盖提早栽培技术”两套技术模式。
  近年来红薯病毒尤其是spvd病毒和曲叶病毒危害严重,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运城综合试验站科研人员聚焦红薯产业中品种和健康种苗等卡脖子问题,通过品种鉴选、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为山西红薯发展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 记者 杨晓艳 通讯员 李江辉